我是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法院行政综合审判庭法官助理刘菲。回想莫斯科的冬夜,窗外是无尽的白茫茫雪原,室内却只有一盏孤灯伴我。那时我尚在攻读俄语,舌根还缠绕着西里尔字母的生涩转折,心中却已燃起对法学殿堂的向往。夜深人静时,取出从国内携来的备考书籍,在异国的寒夜里一字一句地啃读。
灯光昏黄,考试分析上的文字如蚂蚁般爬行,我的眼睛常因疲倦而湿润,却仍固执地不肯合上。偶尔在学习的间隙,我会点开相关视频,里面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法治的光芒,需要每一个法律人用生命去点燃。”留学之年,我穿梭于两个世界之间:白日里仍是俄语学堂上的学子,夜晚却变作法科的门徒。
同学见我终日携着厚重的备考书籍,往往投以诧异的目光。我亦自知此种“跨考”近乎痴妄,然而心中有一念不灭,仿佛暗夜行路,远远望见一灯如豆,虽微弱,却足以引人前行。我不仅要读懂法条,更要读懂法条背后的人间冷暖。
学成归国,我如愿踏入法学的大门,到了法院实习。那日清晨,我初次步入审判庭。阳光透过高窗洒落,照在审判席巨大的国徽上,庄严肃穆。法官身披黑袍步入,全场起立。一宗寻常的民事纠纷开始审理,原告陈述、被告答辩、举证质证……法官时而发问,时而倾听,目光如炬却又平静似水。我坐在旁听席上,忽然明白了什么。
原来我寻觅的,是法官那种超然于争讼之上的清明。他们不偏不倚,只是倾听、审察、判断,如同悬在尘世之上的一面明镜,照见是非曲直。那一刻,我忽然想起莫斯科冬夜里那盏孤灯——原来它照亮的路,通向了这里。
我终于明白,所谓志业,不是在世间寻找一个现成的位置,而是在不断的试炼与追寻中,逐渐认清自己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法槌落下的声音,原来早已在我心中响起。那不仅是司法权威的象征,更是责任的钟声,提醒着我永远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为那永远值得追求的正义。
而今作为二道法院人,这于我而言不仅是职业,更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愿能在每一个司法细节中践行公平正义,让冰冷的法条焕发出人性的温度。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闯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