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首页
第A06版:[法治/广告]

老人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长春市二道区法院莲花山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员手记

我是长春市二道区法院莲花山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员宋立安,初秋的早晨带来一丝凉意,我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莲花山法庭。推开大门,却发现一位老人已经等在法庭大厅。她满头银发,身形瘦弱,见到我时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我连忙请她进屋,为她倒上一杯温水。

“老人家,您这么早来,是有什么事情吗?”我轻声问道。

原来,这位84岁的老母亲是来状告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的。她希望儿子们每人每月支付1000元赡养费,让自己能够安度晚年。听着老人的诉说,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位本该颐养天年的母亲,却要独自来到法庭起诉自己的孩子,这背后该有多少无奈和心酸。

通过谈话得知,四十多年前,老人的丈夫因病去世,当时最大的儿子刚上大学,最小的才读小学。她独自将四个儿子抚养成人,直至他们成家立业。期间为了生计,老人曾与另一位丧偶老人重组家庭,共同生活近十年。不幸对方早逝,老人再度失去依靠。后来二儿子请母亲帮忙照顾孙子,这一照顾便是十六年。

这些年虽然偶有不快,但一家人尚能彼此包容。直到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地房换楼房等变化接连发生,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赡养问题日益突出。最终,老人无奈租房独居,但赡养费迟迟没有着落,所以今天来到法庭寻求帮助,想让三个儿子给付赡养费(三儿子已于此前因车祸去世)。

在调解过程中,我采取“逐个沟通、逐步化解”的策略。考虑到大儿子是一名大学教授,通情达理且善于沟通,我决定先从他入手。经过沟通交流,他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赡养义务,承诺只要法院确定金额和时间,一定按时支付,并愿意配合法庭做好弟弟们的工作。

随后,我联系了老人的二儿子。他因个人生活多次变故,经济状况较为拮据,性格也较为倔强。我肯定了他多年来照顾母亲的付出,从亲情、责任以及为子女树立榜样的角度耐心疏导,最终解开了他的心结。他表示愿意支付赡养费,只是希望得到兄弟们的理解和体谅。

最后联系的四儿子性格爽快,一口答应:“法庭说多少就多少,是给自己的妈妈,怎么能计较?”

时机成熟,我将母子四人同时请到调解室。不料老人一见到二儿子便情绪激动,数落他不该在自己带大孙子后“赶人”,气氛一度紧张。二儿子也一时情绪失控,反驳道:“您照顾孩子,难道不吃不喝不生病?您的钱也没给我……”

场面一度陷入僵局。我立即暂停面对面调解,再次转为背对背沟通。

我把二儿子叫到一边,耐心解释:“赡养父母是法律义务,也是亲情体现。现在你母亲生活有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换位思考,你母亲照顾孙子16年,何尝不是一种亲情的付出。”经过细致沟通,二儿子最终认识到自身责任,愿意履行赡养义务。

根据实际情况,经征求老人意见,赡养费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800元,三个儿子均表示同意,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一度紧张的家庭关系得以缓和,老人的脸上也再次露出了笑容。

看着老人终于舒展的眉头和三个儿子释然的神情,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最欣慰的莫过于见证亲情裂缝的弥合,法律的温度在这一刻显得如此真切。

通过这次调解,我再次体会到,在家事案件中既要恪守法律底线,也要用心用情化解心结。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让每一个家庭都能重拾温暖,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愿天下父母老有所养,愿所有家庭和睦美满。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闯 整理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