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首页
第A05版:[高博会专题]

为汽车工业而生 为人才强国赋能

——长春工业大学5月23日亮相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

长春工业大学南湖校区

长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权与企业领导为就业实习基地揭牌。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明耀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长春工业大学牵头成立吉林省高校碳纤维(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高质量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

长春工业大学高强韧球墨铸铁研究成果应用于红旗、捷达、奔腾等品牌汽车轮毂支架制造。

长春工业大学研究项目搅拌摩擦焊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高铁车钩座、连接板、裙板、顶板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扫码关注 官方公众号

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开幕在即,长春工业大学作为服务新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视角,服务吉林省汽车、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为参展主题,打造“三位一体”展示体系,系统性呈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效,重点展示碳纤维、搅拌磨檫焊等“在地转化”案例,凸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的“长春工业大学经验”。

为汽车工业而生

1952年,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前夕,被誉为“新中国汽车第一人”的郭力先生筹建了汽车工业技术训练班,培养汽车工业中级技术干部。岁月更迭,训练班成长为今天的长春工业大学。

73年的时光流转,长春工业大学始终不忘工业报国初心,扎根吉林大地办教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南湖、北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5.2万平方米,在籍学生24000余人,教职工1600余人,在招本科专业56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学科入选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春工业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学校曾连续两次获评“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曾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共青团、工会、关工委、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屡获国家级荣誉。

为工业强国担当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研发工作与国家重大需求、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制约传统产业发展和推动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碳纤维全产业链升级、微纳与超精密加工、金属材料强韧化、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冶金节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及智能控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国内多个知名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多项技术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支撑和引领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建成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科技部)技术转移中心、省级科研平台、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高水平平台。

在石油化工领域,学校牵头成立吉林省高校碳纤维(化工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首创碳纤维原丝制造新技术,成功开发宇航级碳纤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大丝束碳纤维工业制造技术突破,解决了碳纤维“卡脖子”技术,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储氢气瓶关键材料,实现了新技术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

在汽车工业领域,老校长刘云旭教授研究的“等温正火”工艺及生产线,开创了国内热处理设备和工艺的先河,编写的《金属热处理原理》教材成为国内热处理领域奠基之作,在国内高校一直沿用至今。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高强韧球墨铸铁材料、汽车安全气囊生产线、扁线电机发卡成型关键技术、连杆机械分析和设计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红旗、宝马、奔驰、奥迪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

在轨道交通领域,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单、双轴肩搅拌摩擦焊工具和工艺,解决了车体中空闭式型材的焊接技术难题,制定了两项国家标准。研发的动车组走行部故障诊断与健康预测平台、粉末冶金刹车片等助力中国高铁成为“金名片”。

为学生成长负责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工大精神和“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建校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1万余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79级校友刘忠范,原一汽集团党委书记、55级校友李玉堂,中汽研党委书记兼董事长、80级校友安铁成等一大批优秀校友成为工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担当。

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着力“厚植基础、壮大优势、培育特色、补齐短板、融通共育”,构建四阶养成、五长协同、十维并举、融通共育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校按照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全面贯彻OBE教学理念,开设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等,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各地市、头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广泛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区域产业需求牵引的“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对接吉林省先进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材料、化工与碳纤维、装备制造等重大战略领域,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为支撑,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与加工技术、精细化工与碳纤维、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4个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群。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厚基础、显特色、强交叉、重实践的四阶平台,阶梯式实现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形成“双主体、两阶段、三体系”培养模式。

学校建有“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两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设“化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拔尖班,按照“一生一案”原则,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培养,不断提升学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通过“一院一赛”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学校三次捧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入围全国普通高校及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百强。

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安心基层、踏实肯干、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曾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

为高博会出彩助力

在本届高博会上,长春工业大学立足学校办学定位,聚焦服务吉林振兴发展,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视角,坚持系统性、创新性和成果导向性原则设计参展内容,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展现国家战略担当。一是展现“产教科融合”改革成果,强化应用研究型大学品牌。以高博会为窗口,系统性呈现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效,重点展示碳纤维、搅拌磨檫焊等“在地转化”案例,凸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的“长春工业大学经验”。二是深化“有组织科研”对接,激活区域创新生态。借力高博会,推动校内实验室成果向域内外企业精准转化,强化与一汽、中车长客等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实现“高校解题—企业验证—区域增效”闭环,助力吉林省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产业技术升级。三是以“实战化布展”,提升办学影响力。依托高博会,将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与产业服务成果转化为可视化案例。通过实物展品,直观呈现学校在缩短技术转化周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贡献,打造“硬核工科”形象。

高博会期间,学校将接待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交流访问。学校结合来访交流院校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活动方案,设计学校全景教学空间开放体验日展示交流活动,承办第三届吉林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举办“技术・人文・生态: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与社会创新学术论坛”活动,参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讨会,参与“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邀请50家企业参加本次人才双选会的“装备制造板块”。学校还组建专门的讲解团队,为展会期间来到学校展台的政府、企业、高校等嘉宾介绍学校情况,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拓展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网络。

学校希望通过本次参展高博会,能够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的学习交流和双向互动,强化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奋力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贡献工大力量。

策划:史慧玉 沈雪峰

邹绍岩 姜丹 张亮亮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雪峰 校方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