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3日
首页
第A08版:[国内]

一个非遗剪纸家族的传承与创新

伏兆娥展示她创作的蛇年生肖剪纸作品。 新华社记者 刘海 摄

新华社银川1月11日电(记者刘海)左手持红纸,右手握剪刀,65岁的伏兆娥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沉浸在创作之中。约半个小时后,一幅惟妙惟肖的《灵蛇献瑞》剪纸作品呈现眼前。

“蛇在十二生肖中是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的象征。最近我天天都在剪各种各样的蛇年生肖,用剪纸表达对大家的新春祝福。”在宁夏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伏兆娥小心翼翼地将连日来精心创作的作品摊铺在桌案上,一一向记者介绍。

伏兆娥是回族剪纸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她出生于宁夏海原县一个普通的农家。母亲和姥姥都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剪花娘子”,困难时期,靠给乡亲们剪窗花换些柴米油盐。

“姥姥把手艺传给妈妈,妈妈再传给我。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福禄寿喜、十二生肖、灶王爷……妈妈剪什么,我就跟着剪什么。接过妈妈的剪刀,我一剪就是50多年。”大红的窗花成了村庄里最有年味儿的风景,也沉淀为伏兆娥心中最温情的记忆。

高考落榜后,伏兆娥开办了一家小饭馆谋生。忙碌之余,剪纸仍是她最大的爱好。1983年,她的剪纸作品《饭馆春风》被刊登在当地一家报纸上。此后,她开始频频投稿,一幅幅剪纸变成了几元、几十元的稿费补贴家用。她还将目光投向一些展览和比赛上,并凭借精湛技艺屡屡捧回各类大奖。

1997年,伏兆娥受邀入驻镇北堡西部影城,向各地游客展示剪纸艺术,并不断创新剪纸形式,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活力。其中,三分钟剪人物正面肖像的技术堪称一绝,20多年来为游客创作的肖像剪纸达10多万张。

在伏兆娥的剪纸作品里,有说不完的故事:神话传说、四大名著、百姓生活……一把剪刀一张纸,便能剪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我的剪刀就像是你们记者的笔,能把我见到的场景和心里的想法用剪纸的形式讲出来。我一天不吃饭能行,但一天不剪纸手就痒。剪纸就是我的信仰。”伏兆娥对记者说。

从小耳濡目染,伏兆娥的三个女儿也掌握了剪纸技艺,读大学时都选择了艺术相关专业。二女儿李剑更是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为剪纸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母亲这一代在匠心之路上锲而不舍,创作出很多有意义的作品。我们这一代有义务传承和发扬。”李剑说。

大学毕业后,李剑回到宁夏创办艺盟文创工作室,探索传统剪纸的产业化发展。她将母亲的剪纸艺术融入到挂历、丝绸卷轴、精装文化礼品等文创产品中,几年间便将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数百万元的文化公司,还培训带动了上千名农村妇女依靠剪纸脱贫致富。

这些天,李剑正忙着和北方民族大学动画专业副教授陈玲团队优化十二生肖剪纸作品立体模型,产品有望于春节前投放市场。“我们的创意初衷就是让剪纸立起来,带给大家多维感受。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发盲盒、茶宠、手办等剪纸文创作品,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人更喜欢的形式发扬光大。”

春节将至,李剑的儿子郭仲尧也在不断练习蛇年生肖剪纸,准备在春节家族才艺比拼中给大家“露一手”。他为此创作的剪纸《金蛇贺岁》充满童趣、富有想象力。这位3岁半就跟着姥姥学剪纸的男孩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

“姥姥一直认真教我剪纸,我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想到什么图案就能剪出来了,我也想让更多小朋友跟我一样,和姥姥学剪纸。”郭仲尧说。

“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活到老,剪到老,我会一直剪下去。剪纸艺术不仅要走向全国,还要走向世界,我们一起努力。”伏兆娥说。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