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4日
首页
第A05版:[都市]

2022年吉林省科技活动周线上“云科普”展厅中的科普讲堂

洪灾地震来了怎么办?专家教你如何避险和自救

    昨日是2022年吉林省科技活动周开幕的第三天,线上的“云科普”展厅中的科普讲堂一直吸引着市民和网友的目光。在科普云讲堂中,全国著名的专家和学者向市民和网友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生活、健康以及自然灾害等相关问题和科普知识,让市民和网友在线上的科技活动周中也能受益匪浅。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科普云讲堂中注意到,专家和学者介绍了青光眼、过敏性鼻炎、肝炎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相关问题,同时还对疫苗、农作物病虫害等知识进行了讲解。在对众多知识的科普中,以《洪灾地震不用怕,专家教你避险和自救》为主题的科普讲解十分引人入胜。

    该主题的科普是由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原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主任贾群林和北京市顺义区消防救援支队马坡消防救援站站长李培寿作为主讲人,主要讲解了什么是洪涝灾害?洪水暴发时,公众应该怎样做?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地震中被困,该如何自救等问题。

    两位专家在讲解中称,洪涝灾害和地震都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无时无地不在发生。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李培寿表示,在我国,由于季节性、区域性等原因,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因其短时洪水冲击力强,导致救援难度增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也较为严重。他说,按照事故常见的区域看,城市的低洼处和其他地势比较低的地方,以及河道下游最容易受洪涝威胁。

    “当地球内部岩层之间发生碰撞或挤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岩层会产生错动,出现反弹,此时就产生巨大的能量和震动,这种波从震源传到地表就形成了地震。”作为地震应急救援专家,贾群林解释了地震发生的原因,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会更大。

    贾群林说,虽然人们目前几乎无法做出准确的地震预报,但可以通过地震预警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预警虽有“预”字,实际上仍然是地震发生后发出的警报。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告知人们采取应急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

    那么,面对洪涝、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人们该如何避险和自救呢?李培寿在谈洪涝避险时指出,强降雨来临前,气象部门会发布预警信息,公众在接收到信息后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做好应对措施和准备。在以往的救援中可以发现,很多人员伤亡都是因为对天气预警不够重视,存有侥幸心理,且自防自救能力和常识欠缺导致的。他强调,强降雨发生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在低洼处滞留,如地下商场、地下超市、地下停车场、下行隧道等。尤其是驾驶车辆行驶到低洼处时,若误判了积水的深度,容易导致车辆熄火,此时若存在侥幸心理,不采取自救的话,水位急剧上涨,淹没车辆,车内人员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而遇到地震时,该怎么办?贾群林表示,在应急避险中,跑有跑的道理,躲有躲的说法。在他看来,地震发生时能跑则跑,但更多的机会可能需要躲。“如果当时就在一楼、就在门口,完全可以跑出去。但跑出去后若空间很狭窄,依然还会遇到危险。这时,还应以躲为主,然后待机而动,感觉安全了再有序的撤离,这是一个比较理智地选择。”

    至于躲在哪比较安全,贾群林强调,肯定是空间小的地方比较好,比如家中的卫生间,但前提是必须有承重结构才可以。如果在公共场所,比如多层办公楼,建议往楼上跑,即使会有局部的坍塌,也是压在了表层,从而获救的几率则大得多。如果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能有序组织孩子们安全撤离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在地震中被困,贾群林表示,首先要保护好现有的空间,尽量不要轻易地去拓展空间,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压在身上的一些砖头瓦块清理一下,给自己能够放到一个稍微舒适一点儿的环境来保存体力。其次就是要坚定信心,搜集一下周边有没有水或食物,为延续生命提供机会。第三可尝试用砖头瓦块向外界发出一些信号,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陆续吉林省科技厅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