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春市持续高温,游泳池成了“避暑胜地”。但你知道吗?游泳池里可不只有清凉,还含有病菌和消毒剂,容易让人感染各种疾病。医学专家提醒,去公共泳池游泳要做好个人防护。游泳时,应佩戴泳镜、耳塞。游完泳后,要彻底清洗身体,最大程度降低患上“泳池病”的风险。
防急性结膜炎记得佩戴泳镜
如果市民在游完泳后觉得眼睛发痒、红肿,很可能患上了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病原体感染性的眼病,主要表现为眼部异物感、眼红、流泪、畏光等刺激症状。急性结膜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沾染病原体的手、毛巾、水等都可以成为传播媒介。
若游泳时不注意眼部卫生,含有病原体的水接触眼睛后就会引发急性结膜炎,甚至角膜炎。没有经过充分消毒的泳池水是传播急性结膜炎的常见途径。
因此,市民可以选择正规并有卫生许可证的游泳馆;游泳时,佩戴密闭性较好的游泳镜,让眼睛尽量避免接触池水;游泳时,不共用泳镜、毛巾等,防止交叉感染;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后,立即清洗双手,不揉眼睛,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预防眼部感染。
耳鼻喉口腔相通注意五官卫生
如果市民游泳后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症状,咽喉部干痒不适,则很可能患上了鼻炎、咽喉炎合并中耳炎。
为了达到国家要求的水质标准,大多数的游泳馆都会投入一定剂量的消毒剂,而这些消毒剂中往往含有高浓度的次氯酸钠。这种化学物质会对口鼻腔黏膜会产生较强的刺激。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游泳时,应佩戴密闭性较好的耳塞、鼻夹、鼻罩等设备,尽量避免呛水;游泳后,及时清理外耳道积水,如出现耳部胀痛,可能是耵聍泡水后发胀堵塞耳道,切莫用棉签清理,应用挖耳勺小心取出或寻求专业医生帮忙取出。
游泳后,及时清理鼻腔及鼻窦内积水,擤鼻时应注意单边进行,切莫同时捏住双侧鼻孔进行,否则容易将鼻腔内积水擤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
还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鼻腔,特别是本身就患有鼻炎、鼻窦炎、咽喉炎的病人。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鼓膜置管术后以及进行过鼻部、咽喉部手术治疗,尚处于恢复期的人群都不建议游泳。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陆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