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副高外围水汽和低涡影响,11-12日华北京津冀地区出现区域暴雨、大暴雨,13日开始,该系统沿副高后部向东北移动,但对我省影响相对较小,具体来看:
14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多云,白城、松原、长春、四平、辽源、吉林、通化、白山有阵雨或雷阵雨,全省大部有3级左右偏南风。
15日白天到夜间全省多云,通化、白山有阵雨或雷阵雨,全省大部有3级左右偏南风。
14日降雨过程结束后,我省受副高主体控制高温闷热天气逐渐扩张。
14日白天到夜间最高气温:全省大部28~30℃,最低气温:全省大部20~23℃。
15日白天到夜间最高气温:全省大部27~30℃,最低气温:全省大部22~24℃。
预计未来一周(7月14日-20日)全省平均气温24.5℃左右,比常年22.4℃偏高,全省平均降水量19毫米左右,比常年38.5毫米偏少。主要天气过程:14日中西部有中雨,部分地方有大雷阵雨,其他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15-17日全省有阵雨或雷阵雨,西南部部分地方有大雷阵雨;18-20日中东部有阵雨或雷阵雨。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王跃报道
小贴士:今年“三伏”为何是40天?
据专家介绍,我国古代以“干支”法记录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依传统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头伏,第四个“庚日”起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合称“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
什么情况下中伏是10天或是20天?专家表示,这与夏至后第一个“庚日”出现的早晚有关。测算发现,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5天之后,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只能有4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只有10天时间;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后的5天之内,那么从夏至到立秋的45天中便会出现5个“庚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距进入中伏的第4个“庚日”,要有20天的时间,民间俗称“俩中伏”。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来说,7月11日至20日为头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8月10日至19日为末伏,前后长达40天。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王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