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简介>>冯银江
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语文正高级教师,高三语文学科组长。1988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附中工作32年,做过21年班主任、22年学科组长。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其中有6人是当年高考的省市状元。曾获得学校标兵教师、学科首席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省第三批科研型名教师称号。在《应用写作》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笔尖拾光》等教辅书籍10余种,出版个人文集《如菊——冯银江教育教学文集》。现兼任东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民盟长春市副主委,长春市政协委员。
离高考只有几天时间了,考生如何提高语文科答题技巧呢?东北师大附中高中部语文正高级教师冯银江建议考生,现阶段不要再拼命刷题了,抓好复习要点,最后来一波知识点梳理才是科学安排。同时,他也提醒考生,在答语文学科试卷时,审题要准确,答题要规范。
最后冲刺
文学常识、基础知识点仍是复习主线
“距离高考只剩几天,这个阶段不建议考生再刷题了,但可以按高考的时间节点,在考前做一套模拟试卷来适应考场的答题状态”,冯银江说,考生现在最好是以教材为抓手,回归教材。高中必修五册教材中必备的背诵篇章、文学文化常识、基础知识仍是最后阶段的复习要点。
冯老师叮嘱学生:在仅有的几天自由复习的时间里,考生首先应静下心来,回顾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把学过的应得的分数牢牢握住。在回归课本中往往会发现以前遗漏掉的知识点,会发现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或者忽略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把相关的教材注释、文学常识和课后练习过一遍,并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总结,强化记忆,力求所有基础题上不丢分,这是考前必备的环节。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考纲都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知识点来源于教材,所以要将必修五册的文言文,特别是传记类的文言篇章(如《鸿门宴》《张衡传》等)要通读一遍,将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次温习,同时也对必背篇目加强默写,关注课文及注释。
冯银江特别提到,最后阶段,考生还应当关注必修五册教材中“名著导读”中涉及的一些中外名著作品。“高中三年课程紧,可能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让学生来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把这些作品的概要了解一下,知道一些必要的文学背景常识,掌握一些相关的人物关系……此
时读一读,既放松一下备考的紧张心情,又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分析、理解语文试题也很有利”。
“回归教材之外,也要回归考试大纲,做有针对性的复习,纲举目张,”冯银江建议,每个考生的情况不一,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考试大纲的考点像过电影一样进行重温。
“第三个回归是回归《试题分析》,这是国家考试中心今年取代考纲而下发的对所有高三语文教师和考生都具有指导性的一本书,在考试之前,考生这时很有必要回看近三年的全国三套高考语文试卷的评析说明,学生要静下心来阅读考试试题的要求是什么,答案是从哪些方面来设定的,又是从哪些角度来解说的。要认真阅读,仔细体会,要弄清楚答案设定的原因,从中体会答案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对考场上的答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冯老师这样叮嘱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试题分析》这本书。
考场建议
答卷掌握“两要”原则适当紧张有利于考试
“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从头到尾检查一遍试卷,大致阅览一下试卷内容,了解一下有多少大题,多少个小题,与平时的考试题型有多少出入,并在心里有个大概答题顺序和思路,然后再下笔作答。”冯银江说,答题按自己日常习惯进行即可,但要重点掌握“两要”原则。
一是审题要准确。语文是高考的第一个科目,考生由于紧张,极有可能出现未看清题目要求就仓促作答的情况。高考试题的难度其实并不是很大,关键在于考生应克服紧张心理,读懂读全题干要求再来作答。比如有些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但是部分考生会选成“正确”的一项,因此造成的丢分太可惜了。作文的审题至关重要,一定先要读懂材料的内容,弄清楚是一般的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作文,是比较权衡还是情境驱动,是一般议论文还是应用文体写作,一定要在审题立意上下足功夫,不然,跑题偏题的情况就会因为审题不细不准而出现,就会影响高考成绩而悔之晚矣。所以,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再作答。
二是要规范答题。根据今年的高考试卷趋势分析,难、怪、偏题的概率不是很大,如果考生能规范、准确答题,就有很大可能拿下高分。具体来说,就是要按问作答、按分作答、分点作答,先概括后分析。比如有些考生常常忽视题目说明文字,明明两问却答一问,这很可能会失分。
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他建议首先要心平气和地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旨。其次,从文本本身出发是答好该题的关键。最后,谨慎设题陷阱,注意比较辨析。如:张冠李戴、曲解原意、强加因果、因果倒置、范围扩大或缩小等。
“另外,很多考生和家长觉得自己有焦虑情绪就很担心,为了这个情绪而焦虑。其实考生不要追求绝对的放松,因为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更有利于考试。”冯银江说,面对高考,考生心理上觉得焦虑是正常的,事实上压力和效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压力值范围内,压力越大,效率越高。因此适度的压力其实是有助于调动能量和动力,帮助考生更好完成高考。
提醒家长
切忌临阵前过多叮嘱唠叨
对于陪考家长,冯银江的建议是,重视而不偏离,关注而不控制,关心而不担忧,提醒而不唠叨。
他说,高考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的照应至关重要,但是需要明确一点的是,不能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比如:不问孩子考得怎么样,这样只会加深孩子的烦躁和不安;不要没话找话,切忌唠叨。高考这天由于孩子要花大量的精力应对考试,因此尽量少跟孩子交流,一切以孩子说家长听为主;不要对孩子造成干扰,不要告诉孩子你在考场外知道了某道题的正确答案,也不要对孩子说“刚听说某道题如何作答更准确”,这样的话对孩子毫无帮助,只能适得其反。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刘佳雪实习生韩金朗报道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