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全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部署,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据了解,2014年开始,吉林省对分级诊疗制度进行谋划布局,在城市,建立“三级医院诊断、二级医院治疗、一级医院管理”的分级诊疗慢病管理模式。在农村,率先提出“明确功能定位、评估服务能力、确定诊疗病种、医保差别支付”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进行高位统筹,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医联体。包括省级五大医联体、市级医联体、县级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目前均稳步推进,收效显著。政府同时支持建立四级远程会诊服务网络,让群众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在此基础上,注重质量,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我省家庭医生签约团队6160个,签约人口916.8万人,重点强调签约服务质量,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通过以上举措,分级诊疗制度在我省逐步得到落实,全省县域内平均就诊率达到91.3%。初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
此次由省卫生健康委、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医保局、省中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主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重点围绕如何让大医院“舍得放”,让基层“接得住”,引导患者“信得过”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力争解决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实施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落实医院功能定位,促使大医院“舍得放”。重点从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落实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发挥三级医院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等4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围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使基层“接得住”。重点从巩固完善多层次医联体建设、启动实施新一轮分级诊疗提升服务能力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医学远程会诊服务、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人才薪酬待遇等6个方面强调如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三是围绕提倡合理就医理念,引导群众“信得过”,重点从充分发挥医保杠杆引导作用、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展务工作、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提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能力等4个方面强调如何引导患者信任基层,并在基层首诊。
未来,吉林省分级诊疗制度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促进吉林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记者 李娜 实习生汤玉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