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耳熟能详的主题曲来自电影《红色娘子军》。半个多世纪以来,影片《红色娘子军》仿佛是一株常青树,感染、激励了几代人,至今仍被不断重新演绎。这部红色经典的编剧、著名军旅作家梁信于2017年1月28日在广州辞世,享年91岁。
梁老的女婿、知名演员冯远征发微博称:“鸡年第一缕阳光迎走了丹妮的爸爸梁信先生。他是带着子女的爱走的,带着老朋友的爱走的,带着(对)中国电影的爱走的。去年中国电影授予他老人家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为中国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也是为他的艺术生涯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鸡年第一天他老人家带着他的金鸡去往天国。爸爸一路走好! ”
从武而文
从武而文
写了一辈子战争 愿人类永久和平
梁信,原名郭梁信,1926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祖籍山东。1945年,他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松江军区独立四师宣传队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武工队长身份兼任广西柳江百朋、进德两区的区委书记,在广西参加了三年的剿匪战争。
由于出身穷苦,梁信只念过几年的小学,但他从小喜爱文学,喜欢听故事,听评书,从而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3年,他调到中南军区成为正式的创作人员,开始从事专业创作。
1958年夏在海南体验生活采风期间,梁信创作出了日后影响了几代人的著名电影剧本《琼岛英雄花》,后改名为《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由谢晋导演拍成影片,后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亚非电影节的万隆奖、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最佳编剧奖。影片正式放映后风靡全国,大江南北迅速掀起一阵“娘子军热”。也正因为这次合作,梁信和谢晋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梁信从武而文,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和广东省鲁迅文学奖。除了代表作《红色娘子军》,他还创作了《碧海丹心》《从奴隶到将军》《南海长城》《特殊任务》等许多经典剧本和其他文学作品。2006年4月25日,他在《梁信八十,尚能饭否?》一文中写道:“至此,也就是我与六十年爬格子、包括厂外影视编剧的差事告别了!别了!……我写了一辈子战争,今天,我在这里虔诚祈祷人类永久和平!”
谈经典
军中女杰编织一起 造就一个“吴琼花”
《红色娘子军》电影文学剧本中的吴琼花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梁老此前在《从生活到创作》一文中曾透露,剧本中的吴琼花是从三方面的生活素材里选择、集中、演变而写成的,即过去和他一起工作的几位女同志、海南已故妇女革命家刘秋菊和一位娘子军烈士。
原来,因职务关系,梁信在军队中认识了许多女同志,有青年学生,也有女工、农妇、童养媳、丫头、歌女等不同出身的人。都面对同样的奴隶命运,有着大致相同的倔强性格。其中一位先后逃跑十几次,地主挖空心思设计的“金木水火土五刑”,她都受过。
从那时起,他的脑子里就留下一双难忘的眼睛,像剧本中描写的吴琼花的那双眼睛:火辣辣燃烧着刻骨的仇恨,与旧社会势不两立。
1953年起,梁信来到广州工作不久,就开始着手搜集海南早期党的领导干部刘秋菊的生平事迹,由此接触到早期传奇式的吴琼花。1958年,他到了海南,他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一位娘子军烈士的事迹。这名先烈生平中爱憎分明、活生生的小事件有许多。这是构成吴琼花的第三个因素。梁信在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说:“在艰苦的年代,那些年轻女孩在部队里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很感动,我就把她们编织在一起。”
谈创作
要写出“民族的”好剧本 写出人物的命运
“中国人,要写出‘民族的’好电影剧本来——此乃剧本之本。”梁信认为,中国电影剧作家,与小说家、戏剧家同样应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学泥土之中。运用电影剧本这种形式,满怀深情发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写出人物的命运,才能立起“这一个”人物。一部剧本,只要有两三个能立得起来的人物,戏就活了。
《红色娘子军》写了多久?梁老曾回忆:“我在海南岛一间放杂物的小屋写了四天四夜,《从奴隶到将军》我写了二十天。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快,就是因为人物长期在我脑子里活了,罗霄在我脑子里活了十几年,吴琼花在我脑子里也活了十年光景,到契机成熟了,他们就出来了。”梁老后来谈及此事时曾说,文学是人学,要把一切典型人物都写成活人,有自己的生活、情操、喜好和道德。要把典型人物写活,“跟读者一同呼吸,使读者跟他一起生活,经历他的悲欢离合,留在脑子里不能忘。”他这样总结。/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