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Babycare中国香港首店落子维多利亚港畔的地标性商场K11 MUSEA。9—10月,Babycare以“25店齐开”的强劲势头,将其全球门店总数推升至260家以上。在中国市场,除青海、西藏等少数省份外,其线下业务版图已实现全覆盖,头部品牌效应全面凸显。
Babycare中国香港首店落子高端商场K11 MUSEA
门店3.0:重构母婴消费体验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香港K11 MUSEA筹备超过10年、斥资26亿美元,由全球超100位设计师及顾问精心打磨,被誉为“一座可以看海的购物艺术馆”,也是香港乃至全球重要的文化零售地标,吸引了众多国际高端品牌和旗舰店入驻,比如Cartier、Gucci、Yohji Yamamoto等。另据悉,Babycare还将门店开到了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中心等,布局全球顶尖商业项目。
香港K11MUSEA
Babycare中国香港K11 MUSEA 门店采用最新的场景化设计陈列,令人耳目一新。基于前期对香港母婴市场的深度调研,Babycare精选了覆盖孕妈至6岁儿童全周期需求的10大品类,包括尿裤、孕产用品、玩具等,主打高颜值、强功能的中高端产品,精准匹配本地消费者的需求。
场景化设计陈列,是几经迭代后,最新升级的Babycare门店3.0版本。不仅是视觉焕新,更标志着门店从销售场景向会员服务中枢的转型。
“形象升级主要目标是让顾客更好地感受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和门店体验。”Babycare方介绍,Babycare门店3.0的升级本质是对母婴消费场景的重新定义。
据悉,Babycare门店3.0形象创新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在陈列层面,通过精选SKU和情景式展示将产品融入真实生活场景,如将喂养用品与家庭用餐场景结合,使消费者能直观感知产品价值;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宽松的动线布局和模块化分区,既保证核心品类的展示完整性,又为消费者留出充分的体验空间。这种变化源于对母婴行业本质的认知——消费者需要的是可信任的体验,而非简单的交易场所。
战略转型:从规模扩张到精准布局
作为母婴行业头部品牌,Babycare的线下布局始于2017年的渠道试水,通过进驻孩子王、爱婴室等头部母婴集合店,帮助品牌快速触达核心消费者。
2020年,Babycare开出首家独立品牌门店后,得到了线下市场的积极反馈,2023年6月开出第100家门店;2024年,180多家;2025年,260家。这一稳健的扩张节奏背后,是Babycare对线下布局的严谨战略思考。Babycare曾表示:“我们每开一家店都瞄准3—5年的长期价值,Babycare希望线下门店可以成为品牌活动的‘据点’,带给母婴消费者更高质量的体验。”
也因此,在一二线城市,Babycare的选址聚焦社区型头部商场,近两年来也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渗透,一大原因在于这些城市也有大量Babycare的消费者。
除了选址的广度,Babycare的线下门店在空间设计上也有选择:150㎡的门店面积经过反复验证,既能满足Z世代家庭用户对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需求,又能实现坪效最优化。
Babycare产品覆盖超150个二级类目,但线下门店精选800—1200个SKU,并根据当地消费偏好、动销数据等不断迭代调整,这种差异化选品策略既保证了线下店的运营效率,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些组合拳成效显著,助推Babycare成长为行业标杆。据尼尔森数据,2024年2月—2025年2月,Babycare纸尿裤线下BBS(母婴渠道)市场份额已冲至第一。
即时零售:构建30分钟母婴生活圈
Babycare的线下门店承担着三重价值:作为体验中心,通过情景式陈列和黑金育儿师服务强化产品认知;作为流量枢纽,将线上数千万会员导入线下场景;作为品牌阵地,通过主题活动增强用户粘性。
2024年,Babycare在成都大悦城举行“第一玩校”主题快闪乐园
在夯实线下体验的同时,Babycare正通过即时零售网络拓展服务边界。公司基于即时零售平台构建了包含品牌分销、自营门店及闪电仓在内的全模式即时零售供给网络。
据悉,Babycare闪电仓业务已在北京、上海及杭州等多个核心城市成功试点,目标是从时间(24小时)及空间(城市及商圈)维度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
这种布局不仅补充了线下门店的时空限制,更通过数据反哺优化选品策略,形成线上线下良性循环。 未来,Babycare规划将围绕两个维度深化:时间上拓展24小时服务能力,空间上向新兴商圈及社区渗透,最终形成覆盖全域的即时响应网络。
从全域布局,到沉浸式的3.0门店体验,再到高效的即时零售闭环,Babycare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市场领先。它正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母婴生态。这条从产品到体验、从线上到线下的融合之路,正是Babycare为自己,也为行业探索出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