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一支由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怀揣着“汽车强国”的梦想,兵分两路,奔赴湖北武汉和山东潍坊,开展了一场为期数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岚图汽车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探访潍柴动力的“中国心”制造基地,足迹遍布红色教育展馆,将课堂所学与产业前沿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大国制造”的责任与使命,为自己的青春篇章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新”武汉:在智能制造前沿,感受新质生产力脉动
在被誉为“中国车谷”的武汉,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作为实习生,全面融入了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从总装车间的机器人矩阵,到大数据驱动的质量控制系统,同学们“零距离”接触了世界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他们不仅在生产线上拧紧过一颗颗螺丝,更在技术交流会上与资深工程师们探讨着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未来。
“过去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多停留在课本上,但在这里,我们亲眼见证了数字技术如何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造出如此高效、精准且人性化的生产模式。”团队成员耿永璐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不仅是一次实习,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冲击,让我们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换道超车’充满了信心。”
寻“心”潍坊:在动力心脏地带,汲取工匠精神力量
告别江城武汉,另一支队伍来到了动力之都——山东潍坊,走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潍柴动力。在这里,同学们探寻的是“大国重器”的“心脏”——大马力发动机的奥秘。在潍柴科技展馆,从第一台“黄河”发动机到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3%的商业化柴油机,一部波澜壮阔的自主研发史诗在同学们面前展开。
深入繁忙的生产线,同学们被潍柴人“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和“一天当两天半用”的效率所震撼。师从一线劳模,学习精密仪器的操作;聆听科研带头人讲述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艰辛历程。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创新的不懈探索,正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潍柴的‘心’,不仅是钢铁铸就的澎湃动力,更是一种自强不息、产业报国的精神内核。”来自吉林大学的赵羿博感慨道,“作为未来的汽车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掌握核心技术,更要传承这种精神力量,为‘中国心’的持续跃动贡献自己的智慧。”
铸“魂”之旅:在红色印记中,坚定理想信念之锚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练兵”,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团队在武汉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院、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在山东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在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前,同学们重温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峥嵘岁月。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辉煌成就,正是建立在无数先辈艰苦奋斗的基础之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技术追求与民族复兴伟业相结合,成为团队所有成员的共识。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通过深入“新”能源汽车的朝阳产业,探寻“心”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铸造“魂”系家国的红色信仰,这群未来的汽车人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坚定了“技能报国、制造强国”的远大志向,正以昂扬的姿态,准备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宏伟征程注入磅礴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