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我省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果。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期间,全省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3%,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3%,即4天,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减少了15天;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持平;PM10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立方米;臭氧平均浓度为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各项指标均朝着“十四五”收官目标稳步迈进。
“近年来,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始终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各项指标持续优化。”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李文辉介绍说,2024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92.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这一指标已连续9年优于全国平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一氧化碳等五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连续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人民群众对蓝天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省把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统筹区域协调,构建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治污体系,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吉林蓝”成为常态。深化东北四省(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省际间大气污染防治合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污染共治。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98个、省级项目259个。截至2024年底,全省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累计减排4.82万吨、1.66万吨,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51.1%和61.7%,为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十四五”期间蓝天保卫战已进入攻坚期、关键期。今年下半年,我省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钢铁、水泥、焦化超低排放改造和燃煤锅炉淘汰治理改造进度,开展VOCs专家问诊帮扶回头看,持续推进VOCs问题整改提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大臭氧污染治理精度,疏堵结合做好秸秆禁烧管控,力争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左右。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