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吉林医药学院“青心守护,绿满蛟河”生态环保实践团赴蛟河市新站镇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环保宣讲、实地调研、志愿服务三大主线,为乡村生态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校地共建育才平台
实践首日,在蛟河市团委,吉林医药学院药学院与蛟河市团委共建的大学生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校方辅导员芦壮老师阐释了实践基地作为协同育人载体的深远价值,“要以‘生态文旅+环保’实践为纽带,推动青年实践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蛟河市团委齐国栋围绕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殷切期望,“期待以实践为纽带深化校地联动。”
环保教育扎根基层
在民主街道实验社区,稚嫩的童声伴着四色垃圾桶模型清脆的碰撞声响起:“绿色厨余,红色有害!”吉林医药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环保导师”,正用一场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游戏,将绿色密码悄悄植入孩子们心田;在新站镇政府会议室,一场“守护绿色家园—共建生态环保新未来”主题宣讲,将环保知识转化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角。
接下来,团队成员化身“非遗导师”,带领孩子们以蛟河红叶谷、拉法山为灵感挥毫漆扇,木胎为纸,环保为魂,让传统技艺焕发绿色生机;植物拓染体验则让参与者亲手触摸自然纹理,深刻体悟“取之自然、还于自然”的循环之道。
科技赋能绿色课堂
科技赋能,更让绿色理念插上想象翅膀。当AI绘画工具被引入环保课堂,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绿色畅想瞬间在屏幕上绽放——团队成员以趣味问答和环保动画短片为引,穿插讲解AI技术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应用,点燃参与者对绿色生活的想象火花。
团队成员化身“文旅导师”,现场播放亲手拍摄的宣传短片——虎脸瀑布自然之约、拉法山云海翻涌。稚声随之朗朗响起,孩子们每人一句家乡金句,童言童语瞬间化作最鲜活的文旅代言。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实践团的脚步并未停留于宣教。团队调研足迹覆盖各景点及3个乡镇,访谈对象跨越景区游客、售票人员、社区和团委工作人员及乡镇村民。这些鲜活的“泥土气息”将成为团队后续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发展对策最坚实的基石。
从社区角落的环保课堂到非遗传承的创新表达,从科技赋能生态想象到深入乡土的扎实调研,吉林医药学院“青心守护,绿满蛟河”生态环保实践团的实践轨迹,彰显着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建设的深度交融:青春力量向下扎根,乡村生态向上生长。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朴松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