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首页
第A08版:[封面新闻]

非遗手作“参仔” 编织出吉林人参新活力

老师教学 本版图片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杨 朴松莲 摄

大合影

活动现场

杨翠艳教学

优秀作品展示

义诊

钩针在彩色棉线间灵巧穿梭,人参根须的形态渐渐显现……7月12日,城市晚报联手“春巧巧”长春市妇女手工项目传承实践基地举办的“非遗参韵·指尖传承”吉林长白山人参文化体验公益活动在欧亚卖场吉林长白山人参展销体验中心火热展开。50余位市民齐聚于此,以钩针为媒,在非遗导师指导下亲手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参仔”娃娃,指尖翻飞间,人参文化悄然融入生活。

巧手翻飞,非遗“参仔”成文旅新星

非遗导师杨翠艳、谷立波等现场教学,悉心传授“参仔”娃娃的制作诀窍。从钩织人参标志性的根须、横纹,到最终完成独一无二的作品,市民们在钩针的起落间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我们渴望通过双手,借助非遗技艺,将人参元素转化为可触可感、便于携带的文创产品,让它成为响亮的吉林文化IP。”长春市妇女草编协会副会长杨翠艳特别提到,“咱们省的人参产业与文化如今发展得如此蓬勃,我们这些从事手工制作的人,也特别希望能够参与其中,为吉林文旅贡献一份力量。”市民们体验制作的“参仔”娃娃已成为吉林文旅的爆款产品,目前全省妇女灵活就业人员正积极参与制作,期待在旅游季创造佳绩,“相信吉林的手艺人一定能接住这波流量。”更令她欣喜的是活动现场的学习热情,“不少学员自行研究技法,进度甚至赶超教学,成品质量毫不逊色于有经验的手艺人。我和其中两三位交流后,他们都热情地表示愿意加入为吉林文旅打造特色产品。”

养生课堂,人参智慧浸润人心

当日的活动不仅限于指尖创作,更浸润着人参文化的深厚滋养。国医馆资深专家王国安老师带来一堂深入浅出的“人参养生课”。深耕中医临床30余年的他,对家乡瑰宝满怀深情,“我对中药有着深厚的认可,对家乡的药材满怀认同,我期望大力推广吉林道地药材——人参,让大家充分了解其功效,从而合理使用,收获更加健康的生活。”

针对夏季养生,王国安给出实用建议,“夏季养生,建议优先选用红参或西洋参,避免生晒参的燥热。西洋参的食用方法也很简单,可切成小片,用来泡水或煮汤,都能带来良好的养生效果。”他尤其强调“因人而异”的原则,“能否食用、用量多少,需结合年龄与健康状况判断。”他以朝鲜族夏季饮用参鸡汤的传统为例,提醒关键点,“一锅汤中人参用量应≤5克;若搭配其他药材,总量也不宜超过5克。”

多维体验,文化认同在指尖唇间流淌

活动现场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与自豪。“人参是咱们东北的瑰宝,这次活动又是非遗与人参相结合,就冲着这个我就报名参加了。没想到还能听到中医老师分享人参养生文化传承方面的知识,还有老师普及怎么寻找真正的人参,真的很有收获。”平时就喜欢手作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她打算将亲手做的“参仔”娃娃作为礼物送给母亲。

“怎么拿钩针、用什么手势、怎么钩织……老师一步步教得特别细,看,这是我自己做的‘参仔’,漂亮吧!”零基础的苏阿姨成就感十足,立即将“参仔”挂上背包。

“这个活动特别好,既充实了生活,还学到了技艺,用双手装扮生活,感觉真好!”退休多年的孟阿姨告诉记者,她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钩织,只不过以前做手工是为了生活,现在是为了乐趣。

活动尾声,欧亚卖场吉林长白山人参展销体验中心准备了丰富的人参美食体验。“这款人参饼干由人参超微粉精制,食用不上火,吸收率极佳。”工作人员向市民热情介绍道。皇封参的人参饼干、长白山人参的参鸡汤、东方红展位的炒人参鸡蛋等备受欢迎。

当杨翠艳看到学员们自发研究技法,成品甚至超越教学预期,她深切感受到手艺传承的喜悦正悄然弥漫——非遗的种子一旦落入生活的土壤,便能在群众指尖生长出最鲜活的文脉。

钩针翻飞间,人参须纹栩栩如生;文化交融处,千年参韵历久弥新。当非遗手作与道地药材在创意中相逢,吉林长白山的参田沃野之上,便生长出文旅融合的新枝。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朴松莲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