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外国语大学成立于1995年,是吉林省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全国民办高校中唯一一所重点建设大学。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发展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三次搬迁、三次更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在民办高校中获得多个第一或唯一:是唯一的“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是第一所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民办高校,是唯一一所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民办高校,也是唯一一所更名为大学的民办高校。学校相继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建设单位和博士学位A+计划培育单位。自2020年“软科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发布以来,学校连续六年稳居榜首,实现“六连冠”,现已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世界多元文化融合教育中心。
作为民办高校,吉林外国语大学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立足国情省情,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发展道路,持之以恒建设一所高水平非营利性百年名校,做到了“五个始终坚持”。
学校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 致力于办一所百年名校
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坚持端庄的办学思想是吉林外国语大学创始人秦和校长矢志不渝的信念,早在办学之初,就将公益性办学思想写入学校章程。2006年,秦和校长通过司法公证,将学校所有资产全部留给社会,办学积累金全部用于继续发展教育事业。2010年,学校承担了国家探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试点的重任,试点项目取得了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被新修订的民促法采纳5条。秦和校长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8年间,围绕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发展先后提交议案、提案、建议80余份。2013年,学校发起成立了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并被推举为主席单位。近年来,学校围绕试点任务,健全完善了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等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发挥好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20余个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实行集体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内部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民、特、新”的中国特色非营利性民办大学发展路径。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致力于办一所社会主义大学
30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贯穿到事业发展方方面面,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高度重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123456”党建模式,提出了“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构建了“七个一”育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全国民办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吉林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落实五育并举,构建了“一核两翼六维六融大思政”体系,着力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志愿服务成为鲜明育人特色,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引导学生“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学校先后获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社会组织党建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出4项国家级德育成果,教育部高校思政网3次报道大思政建设经验。
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定位
致力于办一所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大学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市场需求、突出特色优势、强化内涵质量、打造精品大学”,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和吉林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优势,开设49个本科专业(其中外语类专业23个,涵盖21个外语语种),构建了“多语种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国别”“国际组织”等“涉外大语言学科集群”,获批12个硕士点,硕士点数量居全国民办高校首位。形成了以外语为主,文、经、管、教、艺、法、工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坚持以翻译为龙头,实施“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战略,构建了“多语种+人工智能/国际传播”“双外语+汽车/法律/经贸”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有担当、会学习、会应用的创新型复合型翻译人才,做更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翻译教育。
学校确定了围绕“一个重要转型思路、两个平台落实任务、三大体系系统建设、四个维度人才战略、五个类别重大项目”,实施“12345”中长期规划,以“高质量配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构话语体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讲好中国和吉林故事。按照翻译专业博士学位(DTI)建设标准,聚焦“东北特色文化高级翻译”“东北亚文献翻译与咨政”“语言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特色研究领域,主动实施“翻译吉林”工程,全力服务“传播吉林、唱响吉林”;联合科大讯飞共建“多语种翻译+人工智能、语言大数据实验室”,为一汽、中车建立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服务高端制造业“出海”;深度开展东北亚五国地方志翻译、舆情分析和咨政服务,现已成为吉林省“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校始终坚持精品办学
致力于办一所高水平大学
学校办学之初就提出“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精”的精品办学思想并积极践行,坚决做到严控规模、小班授课,精心设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投放最负责任教育。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村)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80%以上的外语专业获评省级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主要办学指标均居全国民办大学首位。学校围绕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东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等领域,组建21个科研团队,现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1个,成立民办教育研究院、国际组织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等学科交叉研究基地,实现重点学科、重点科研方向支撑有力、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科研体系。
学校把师资队伍作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中之重,外引内扶并举,实施“高水平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百名博士工程”等多项人才工程,做到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的“四留人”。学校拥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百余人,高级职称占比达到51%,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5.2%。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外语外事人才。4名毕业生进入外交部,200多名毕业生在一汽做翻译,一批学生到国际组织和世界500强企业从事翻译工作。学校就业工作连续4年受到省教育厅表扬,获得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
致力于办一所国际化大学
学校搭建本、硕、博一体化国际立交桥,全要素推动国际化办学进程,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深度合作,与东欧、东盟、上合组织、阿拉伯国家等开展全面合作。同时,深耕东北亚,稳步推进欧美合作进程,加入“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11个国际大学联盟,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建设5个中外合作科研平台,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土学生出国人数年平均800余人。共有88名专兼外籍教师在校任教,非通用语种教师100%具有海外经历,30多位中外大使走进“大使讲坛”。先后举办亚欧教育论坛、第十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学校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地球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
学校办学成果丰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认可。201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亲笔批示:“东北有这样一所学校,20年如一日,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反馈指出:“这是一所有境界、有品位、有追求、讲究修养、很阳光、很有定力的民办大学,是全国民办高校的旗帜”。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赞誉学校:“有情怀、有担当、有贡献、有水平、有特色、有灵魂、有希望,不愧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
经过30年的接续奋斗,吉林外国语大学已基本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和重要引领者,为全面建设高水平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力二次创业,建设六大高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力提升办学层次,朝着建设精品、非营利、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而砥砺奋斗,为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策划:史慧玉 沈雪峰
张景成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雪峰 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