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邻里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近日,一起发生在长春宽城辖区内的乡村邻里土地纠纷案件,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妥善解决,彰显了司法为民的力量和温度。
张某与孟某本是同村而居的邻里,多年来一直维持着融洽的关系,然而,2024年张某家新建的猪舍却让这份和谐荡然无存。张某家的猪舍建成后,孟某发现自家承包地疑似被猪舍侵占,这对于以土地为生的他来说,无疑是触及了生活的底线。孟某要求张某拆除侵占部分的猪舍并支付土地使用费,但张某坚称自己占用的是村里预留地。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迅速升级。村委会多次介入调解,却因双方分歧过大调和无果。无奈之下,孟某将张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维护其合法权益。
案件受理后,法官迅速了解案情,经过细心梳理,两大争议焦点浮出水面:一是张某是否构成侵权,二是若侵权成立,孟某的损失该如何计算。村委会此前虽进行了测量,认定张某确有侵权行为,但张某对测量结果不予认可,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承办法官深知,此类案件不能仅靠坐堂办案,必须深入实地、走进群众。起初,张某情绪激动,对法官的介入极为排斥。但法官没有放弃,和助理多次走访当事人,耐心释法明理,逐渐打开了张某的心结,使其同意法院重新对涉案土地进行测量。重新测量的结果得到了双方认可,张某也同意拆除侵占土地上的猪舍。
然而,在赔偿损失问题上,双方再次陷入僵局。经过多次调解无果,法院依法作出裁判。判后,法官并没有一判了之,而是积极开展答疑工作,详细解释判决依据和法律条文。正是这份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最终,张某当场履行判决,将赔偿款交到孟某手中,这场持续良久的邻里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起案件的成功解决,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展现了司法工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司法为民的理念。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