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4路有轨电车、冰雪文化、这有山、冬泳、锅包肉等长春地标性元素为创作主题,近日,一个叫“漫绘长春”的博主以“长春元素”文创作品,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收获大量网友留言、点赞。这名创作者就是土生土长的长春“85后”女生,也是一名高校老师,名字叫彭朔。
彭朔老师是如何与文创结缘,又是如何借文创讲述长春故事的?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对她进行了对话采访,走进她的文创世界,感受漫绘下的长春。
“从小就喜欢画画,我爸爸常带我拍摄老城区、老建筑,我家住在东朝阳路老城区,耳濡目染,这个缘分就结下了。”彭朔说,她18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大学期间的学习更唤醒了她用动画、电影讲故事的梦想。
2012年,彭朔回到长春工作,在吉林艺术学院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工作。后来,学校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创作立项,她立即想到,如何将本土文化与专业结合。
离家七年再度回到家乡,她感受到长春有一种独特魅力,很文艺又很有历史感。她尝试的第一个项目是“画下长春一百个角落”,带上速写本、水彩盒、画笔,她一个个打卡儿时曾经的记忆:从54路有轨电车到动植物公园,从长春文化广场到一汽红楼,再到地质宫……一系列充满“长春味道”的建筑街区漫画被发布到网上,立即引发本地人和身在外地的长春人的强烈共鸣,勾起很多人怀念起久远的童年。而不少围观的外地游客,甚至因画而奔现,专程去她画中的地标建筑和老街探访,大家的深情互动与长春文旅的旺盛人气,引发一波长春热。
“不少网友在我的作品下面留言说,去长春打卡漫画中的场景,很感动很真切,要是有个实体物件带走做个纪念就好了!”彭朔说,因为大家的需求和建议,她尝试将“长春元素”绘画制作成文创产品,并取名“漫绘长春”品牌,所有产品都出自她的个人创意。冰箱贴、帆布包、印章、钥匙扣、明信片等物件,件件都烙印着浓郁的“长春印记”。
在所有的文创作品中,“流沙有轨电车”是她最满意的,也是爆火的一件文创作品。“之前电车的文创作品很多,但我的创意是借助流沙将电车两侧秋天的落叶缤纷、斑驳光照场景进行展现,同时在空间上也有分层变化,给人透视感,引发大家一致好评。”彭朔说,这条视频浏览量很快就超过10万,产品一售而空,关于长春有轨电车,也成了热度极高的文旅话题。
这段成功的经历不仅给彭朔巨大信心,也让她感悟到城市文创产品的诀窍:“好的创作一定是有感情投入的,你首先要热爱这座城市。”随着对长春了解的深入,彭朔说,她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每一处角落、每一段历史都是灵感宝藏。
为捕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彭朔也经常穿梭于长春的博物馆与各大景点之间,细细观察建筑风貌、人文景致,用心描绘其独特之处。
从前,一人、一笔、一个速写本便是彭朔的日常。灵感乍现时,她能心无旁骛创作一个下午。但由于网友、游客的需求不断增加,她又运营了一个线下小店,组建起一个10余人的小团队。“随着长春越来越火,这两年游客也越来越多。我想用我的设计,让更多人了解长春、爱上长春。要是能因我的文创作品‘出圈’,顺势带动长春旅游,那就更好了。”彭朔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彭朔的努力也被更多人发现,受邀参加吉林大学杏花文化节时,她特意以吉大的杏花大道为蓝本,制作了一款专供版冰箱贴。后来,她受长春文旅部门邀请,带领团队历时2个多月打磨出由25组、114枚印章组成的“君至长春”系列作品,长影旧址博物馆、54路有轨电车、长春冰雪新天地,青春、炙热、创意、梦想……许多长春元素与美好相关的词汇“扑面而来”,一时风靡网络,引来无数粉丝。
2025年的春天,彭朔依然很忙。除了日常教学,带领团队运营新媒体、创作新作品,她还准备出版两本新书,内容也将围绕她的文创作品展开。此外,她也和团队在构思,下一步计划推出“红色文创”“长春土特产”等系列文创作品。
生活、成长在长春,彭朔觉得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可以说,我生活中的很多都是长春这座城市给予我的,质朴真诚的情感、现实生活中的亲友……还有过往那些美好的记忆都发生在长春。”彭朔说,在她看来,用年轻多元的方式为长春表达是理所应当的。
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呈现更多面的长春,比如长春的烟火气、人文内涵,还有低调、平和的城市性格。“通过我的设计和创意去传递长春的鲜活,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座城市是年轻而且富有活力的。”彭朔对自己的下一步规划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