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首页
第A03版:[时政]

近日,我省发布《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底——

培育20家“大而强”型龙头企业 100家“小而优”型特色企业

近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到2027年底,吉林大米品牌体系、营销体系、创新体系、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1-2个区域品牌影响力达到或接近全国顶尖大米区域品牌水平,3-5个区域品牌进入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分级分类产品达到300款,线上销量比例和品牌销售溢价率显著提高。形成吉林大米专属种子谱系,优质水稻品种种植率稳步提升。培育20家“大而强”型龙头企业,100家“小而优”型特色企业。

要做强品牌体系。健全四位一体品牌体系。积极推进“吉字号”粮食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吉林大米品牌,开展品牌精准定位和重组,建立“公用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品牌体系。坚持“抓中间、带两头”,加强吉林大米公用品牌统领,适度转移工作重点,加大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支持力度。形成头部示范引领、腰部支撑有力、根基扎实稳固、拳头产品突出的吉林大米品牌新格局。

持续推进产品分级分类。继续采取“一品一报、一品一授”方式,围绕营养指标、质量指标、食安指标和食味指标,开展品质检测和评价认定,名录产品使用吉林大米品牌标识。开发礼品、定制、私域等中高端市场渠道,形成高端产品引领、中端产品突出、普端产品领先的产品梯队,提升品质、价格和销量。到2027年底将分级分类产品扩充至300款。

打造国内顶尖区域品牌。对标国内顶尖区域品牌,对具有较好基础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充分调动各地政府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入具有品牌运作经验的社会资本作为主推力量,采取“赛马”等方式,打造国内顶尖大米区域品牌。东部地区突出火山岩、山泉水区域优势重点培育延边大米、柳河大米、梅河大米;中部地区突出黑土地、松江水优势重点培育舒兰大米、万昌大米、长春大米;西部地区突出弱碱地、好生态优势重点培育查干湖大米、镇赉大米。支持舒兰大米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支持辉南、柳河等地聚集长白山火山岩大米,开展特色资源产品原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项目。到2027年底争取吉林省大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8个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1-2个品牌影响力达到国内顶尖大米区域品牌水平。

塑造品牌文化提升形象。通过挖掘产品历史、讲述品牌故事、展示农耕文明,塑造吉林大米文化形象;通过描述稻田风光、宣传秀美乡村、推广绿色理念,塑造吉林大米生态形象。积极传递品牌价值,提升消费者对吉林大米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到2027年底在公用品牌方面制作吉林大米品牌宣传片3部,传播吉林大米资源禀赋、稻作文化、美食节目、科普知识类视频180个;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方面推出宣传片6部,制作吉林大米名企名品视频120个;推出以吉林大米为主题的文学作品30篇。加强吉林大米品牌保护和建设品牌诚信体系。

要升级营销体系。加大新媒体网络推送力度。与新媒体网络平台合作,引入市场手段,精准推送吉林大米旗下优势品牌和优质产品。与优质作者、网络达人、美食博主合作,投放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视频、图文、海报等宣传作品。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地域特色、目标人群,对消费者进行描像,开展差异化营销、定制化推介。加强电商和新媒体融合应用,抓住网络购物节、平台促销活动契机,扩大产品浏览次数,促进网络销售。到2027年底吉林大米年新媒体浏览数量不低于10亿人次。与电商深度合作提高收益。积极扩大社区团购渠道。巩固传统媒体和销售渠道。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育种技术创新攻关。创新现代生物育种方式方法,开展水稻优质种质资源挖掘和育种材料创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优质水稻品种选(培)育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选(培)育高食味值、高风味值、高市场认可度,且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水稻品种。到2027年底优选优质水稻品种3个以上、特用型水稻品种2个以上。

推广吉林大米代表种源。拓展产品链条提高附加值。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联合开展大米下游精深产品开发,拓展产品链条、推进精深加工。组织企业开发发芽糙米、留胚米、蒸谷米、富硒米、低谷蛋白米、高钙米等功能性健康产品,发展方便米饭、自热米饭、婴儿米粉、米饼等主食,加强碎米、米糠、稻壳、秸秆等副产物利用,加大米糠膳食纤维、米糠油、米酒、米乳等生产,大力发展中央厨房,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7年底大米新产品达到30款,绿色大米产品300款。制修订吉林大米团体标准。完善吉林大米质量追溯体系。

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绿色生态种植基地。加强稻田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鼓励增施有机粪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大米品质和口感。推广测土施肥、绿色植保等新技术,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到2027年底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个。

建设稻米产业综合园区。支持各地提升园区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等配套设施,培育水稻产业园、水稻产业强镇。在长春、吉林、白城、松原、梅河口等水稻主产地区,依托规模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打造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型水稻加工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流转、订单、委托服务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水稻自有基地。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和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构建现代水稻产业链。以水稻原料基地为依托,总结推广“吉田认购”专属稻田营销模式,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打造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黑土松水绿色生态,皇粮贡米稻作文化,黄金水稻带自然禀赋等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形成“大米+旅游”“大米+民俗”“大米+文化”“大米+健康”等新业态,促进稻米产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到2027年底建设吉林大米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示范样板10个。

促进“吉字号”品牌合作共赢。在“吉字号”品牌框架体系下,充分依托吉林大米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品牌、营销、标准、产业体系,促进破圈跨界合作,与“吉字号”其他特色农产品联动,实现多元化宣传推广,同台展示、同网销售、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开展吉林大米进长白山、进餐饮菜单行动,推动吉林大米与鲜食玉米、人参、牛肉、梅花鹿、木耳、矿泉水等品牌产品联合创建、协同发展。到2027年底实现吉林大米融合“吉字号”产品品牌10个。

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培育与引进并重,培育20家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广的“大而强”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增强发展实力。梯次培育100家模式新、定位高、效益好的“小而优”型特色企业,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织全国头部企业进吉林活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瞄准国内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落户吉林,推动新增50万吨大米现代加工能力。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陆续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