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她放弃在城里小学教书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地申请到乡村小学支教,为乡村孩子打造了别开生面的“田野美术课”;未来8年直至退休,她还将继续在更为偏远的乡村小学支教,把自己的美术课进一步延伸,让乡村孩子的画走进城市,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这名支教老师叫王晓野,今年51岁,她的支教行为受到了学生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乡村孩子们可以用画笔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乡村孩子自己的故事。
来乡村小学支教九年
是对农村孩子最有意义的事
近日,吉林市龙潭区一所乡村小学上了一堂特殊的美术课,授课的地点不是在学校画室里,而是在鸡舍里,孩子们一边用心观察,一边用画笔描绘着小鸡的可爱形象……这堂课的授课老师就是王晓野。
王晓野毕业于原吉林师范学院美术系,原本在吉林市龙潭区第二实验小学任教,从2015年开始,她以支教的形式来到龙潭区金珠镇金珠学校这所乡村小学,一干就是9年。9年来,她带领孩子们春天踏青,采摘野菜;夏天嬉水,荷塘垂钓;秋天在金黄稻田里创作;冬天在天寒地冻里做雪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了用画笔去描绘生活、表达内心。
对于放弃城里教学的优越条件而到乡村小学支教的原因,王晓野说,她本来也是农村娃,13岁之前没有走出过农村,吃香蕉都要带着皮吃,是当时的一名美术老师发现了她的艺术特长,带着她认识了外面的火车、汽车和高楼大厦……她才有了走出去并考上大学的勇气和信心。
“等我大学毕业当上美术老师后,我突然发现,让乡村的孩子们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对农村孩子最有意义的事!”王晓野说。
下到七八岁上到60岁
都是她的学生
王晓野的美术课十分特别,记得有一堂课是画蝈蝈笼,在孩子们提笔作画前,她要求孩子们先在田野里寻找材料,然后自己动手编制蝈蝈笼。她还请来当地村民给学生们演示编制的技巧,让孩子们边编制边绘画,同时也让村民们参与进来,看看自己孩子的画画作品。
其实,在王晓野支教初期,她的上课形式曾经遭到一些家长的质疑,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们会不会因为画画玩野了,影响到文化课成绩……为了打破质疑,王晓野经常把村民们请到课堂上,和村民们聊天,让村民和孩子们一起上课,让村民们也感受绘画艺术的熏陶,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家长和村民都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慢慢地也就认可了她的美术课,“因此,我的学生中不但有七八岁的孩子,还有五六十岁的村民!”
王晓野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田野,除了教授绘画技巧,她更看重的是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还把语文、音乐、劳动等学科内容融到自己的美术课中,为孩子们的画笔赋予了更多的色彩。
带孩子们勾勒乡村美景 孩子们有了走向全国的机会
乡村的田野里到处是美景,王晓野带着孩子们画玉米、画河塘、画鸡鸭、画牛羊……把家乡的美景都勾勒到了画纸上。
2018年,应吉林省教育厅邀请,王晓野带领4名金珠学校的学生,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她和这些从未坐过火车的孩子,从田间地头出发,一路走一路画,最后登上了万里长城……
从稚嫩到灵动,学生们创作的很多作品让王晓野印象深刻,她把这些画都更新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众多粉丝,一些作品还被人预订、收藏。这些山里娃的故事,正乘着画纸做成的翅膀,飞向全国。
“我一直在争取带着孩子们走出去,看一看外面世界的机会,没想到这一次真的实现了!”王晓野激动地说。
希望山里娃能用画笔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孩子的故事
乡村小学支教的王晓野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童年的快乐和绘画的技巧,更是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自信表达的心。王晓野说,每一个乡村都有故事,每个人也都是有故事的,关键是这个故事怎样才能讲出去,让更多的人听到。
去年9月份,她带领孩子们在乡村的田野里举办了一场田野画展,观众都是当地的村民,孩子们的绘画技艺和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表达。后来,她又在吉林市艺术中心举办了“童画家乡”的美展,今年10月份,她还准备在长春市举办一场画展,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的艺术教育。
王晓野说,她还有8年就退休了,在未来8年里,她将继续从事乡村支教工作,希望能够带领孩子们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山里娃用画笔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乡村孩子的故事。
颁奖词
生于农村,回到农村,
一生沉溺于艺术的她,
带着毕生所学走进大山深处,
为山里娃打开一扇窗,一待便是九年。
驻足于这座小山村,
她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稻田屋舍,鸡鸭牛羊……
这些大山里的故事,
也正通过孩子们肆意的画笔,飞出乡村。
她用艺术绚烂了山里孩子的童年。
或许一个人的力量,
不足以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但这份爱的果实值得被期待,被歌颂。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城市晚报,
为王晓野颁发正能量特别奖及10000元奖金。
愿艺术教育走进更多偏远乡村,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也能看到爱的火把。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陆续 本版图片 王晓野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