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正式成立,这一段路,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走了七十二年。
七十二年来,几代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已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但在本科职业教育的新赛道上,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将会交出一张怎样的成绩单呢?他们准备好了吗?
为此,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到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及在校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踏查,并就职业本科的未来发展等相关话题采访了相关技能大师、教授、管理者等,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访汽车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李文博
记者:升本后,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重新开发,课程体系也需要重新制定。请问李院长,在从专科到本科近两年的准备工作中,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预案和调整?
李文博:专科与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有区别的。职业本科主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近两年的工作中,我们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需求侧的人才“规格”侧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李文博:我们首先对职业本科专业的设立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完成了可行性报告,同时邀请了高校和企业专家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复研讨,以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课程内容在理论深度上也要与普通本科保持一致,并匹配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和适用性,再则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也下了大力气。
访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侯丽春
记者:新能源作为汽车领域前沿技术,要与能源、计算机、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跨界融合。作为职业本科元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者,您觉得与专科时代有何不同?
侯丽春:职业专科和职业本科的差异首先是教育目标与定位方向不同,因为职业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联结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复杂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思维的培养,突出的是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另外,职业本科对接的是产业的高端领域,因此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有所变化。
记者:您认为适应并驾驭新能源技术本科教学,需要在哪些领域完成突破?
侯丽春:我觉得作为职业本科大学教师,必须在产业素养、数字素养、职业素养等维度上与时俱进、不断突破,以适应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
访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副院长刘富凯
记者:刘副院长,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对培养未来汽车工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怎样的意义?
刘富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是我们与中国一汽模具公司联合打造的,是按照工业4.0标准高端建设的汽车白车身智能制造实训、生产、科研基地,共分为以真实生产调试为主要功能的生产线区、 以岗位技术实训应用研发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创新试验岛区、以技术课题攻关为主要功能的技术研究中心区等三个区域。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有效支撑了汽车智能制造领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可以以此为平台探索完全能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我们力争以此为平台,融合校企资源,递次将这个平台打造成为非相关专业的智能制造认知平台、公共学习平台,从而将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用研发探索及测试都纳入到这个平台来完成。
记者: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与非智能制造有何不同?
刘富凯:汽车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主要体现在柔性化、数据化和智能化。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很多经典的快节拍流水线产能利用不再充分,多种车型混流甚至小批量个性化定制制造开始逐渐在汽车制造领域得到体现,大面积的机器替人方案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对于传统汽车制造而言,除了经典的离散控制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物流与数据流的伴随,并基于大数据实现产品、设备的质量控制及过程数据调整。
访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工程中心工程师付昕亮
记者:作为汽车制造企业方的研发工程师,您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方向上,职业本科院校应该如何把握?
付昕亮: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有三个重要方向:一是电池电驱方向,这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核心,需要具备系统性的电池电驱技术、制造工艺与装备、电子学与电机控制方面的技能。 二是智能控制与自动驾驶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智能控制方向的技术人才,具备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三是轻量化与安全性方向,因为车身新型环保材料代替传统材料成为趋势,如超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工程复合材料等,还有车身一体化压铸工艺、复合材料连接工艺的应用,这都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多学科融合的高素质人才。
记者:您期望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才输出端应该凸显什么样的教育价值?
付昕亮:我期待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培养出的人才“进校即进厂、研发即教学、出校即上岗”,这才是职业本科院校应该体现的教育价值。
访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大双
记者:作为“刘大双大师工作室”的发起人,您认为“大师工作室”应该肩负怎样的使命?
刘大双:“大师工作室”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并解决问题。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要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发展需求。要成为技能培训和技艺交流的重要平台,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还要服务于社会和促进产业发展,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发展。
访一汽红旗首席技能大师齐嵩宇
记者:请结合职能介绍一下共建红旗制造中心培训基地的情况?
齐嵩宇:这个基地建成后具备6台套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培训设备,既可以实现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总体培训,也可以作为学校学生在工厂内实习阶段的学习平台,还成为对外服务和开放的窗口。
记者:这个基地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共建管道,目的是实现优秀学生到优秀员工的双向奔赴?
齐嵩宇:是的。作为企业方,我们以往接收的实习生和已入职的工作人员,他们到厂以后都需要在生产现场做进一步的培训才能符合岗位的需求。有了这个基地,我们可以让他们具备到厂后快速融入到生产体系当中去的技能水平。
访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翼飞
记者:王处长,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目前的本科专业建设情况如何?
王翼飞:在本科专业建设方向,学校目前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和汽车智能制造两大领域,首批申报了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物流工程技术共6个职业本科专业。
记者:未来本科专业建设有何规划?
王翼飞: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服务汽车行业产业发展为主线,对标汽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结合汽车行业多产融合特点,不断拓宽专业领域,推进本科专业布局。未来五年,学校将围绕汽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交通运输、光电信息、能源材料、文化旅游等领域开设40个左右本科专业,为服务吉林省大力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提供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访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良富
记者:升本后学校的招生规划是否也会同步调整?
赵良富:升本后,学校申请的2024年招生计划总规模为4500人,其中本科计划1000人、专科计划3500人。专科计划里高职单招占1900人、中高职衔接转段预计846人、高考预计754人。
记者:升本后的毕业生职业规划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赵良富:职业本科是国家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定位、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质性升级。升本后毕业生职业规划将更加宽泛地面向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会更专、更精地适应产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会更好地服务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毕业生会成为助力汽车产业发展真正的“香饽饽”。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元忠 毕继红
本版图片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