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职教要承担起国家战略的新使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研究好、推进好、落实好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2022年我国首届职业教育本科生毕业,这意味着“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得以纵向贯通,高职专科不再是职业教育的“终点站”。同时,倾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业已纳入国家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毋庸置疑,我国现代职教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新产业体系中承担起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努力做“中国职教新方案”的践行者。
七秩芳华再出发。
从1952年到2024年,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到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始终与中国自主汽车产业血脉相连、同频共振。
七十二载栉风沐雨,七十二载车马骈阗。几代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技能报国、匠心筑梦,接续谱写了一部“中国汽车人才摇篮”的光辉历史。
上篇:回顾历史
红色血脉,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而生
今天的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决定在吉林省长春市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按照党中央“建厂先建校、生产先育人”的指示精神,1952年7月2日,国家重工业部批准成立六五二厂(一汽旧称)技术训练班,这是新中国第一所专门为汽车工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是振兴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红色黄埔军校”。
跃迁成为全国汽车职业教育的旗帜
1985年4月,一汽整合旗下优势职业教育资源,组建成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此后,一汽职工大学、一汽汽车工业学校、一汽党校、一汽高级技工学校、一汽职业技术学校等先后与长汽高专合并。2000年,一汽组建成立“一汽教育培训中心-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承担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职责。
2009年6月9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整体移交长春市人民政府管理,实现了由企业办学到政府办学的体制转换,被国务院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校。
2019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是吉林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职院校,成为全国汽车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2021年10月21日,学校召开职业本科建设启动大会,全面启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同时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吉林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突破,吉林省第一所职教本科院校
2024年1月18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立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同时撤销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建制,实现了吉林省职教本科院校“零”的突破!
70多年为国家培养10万余名毕业生
多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近五年30%左右的毕业生入职世界500强企业。从1952年到2024年,学校累计培养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振兴的“大国人才重器”,他们已成长为学校永不褪色的“黄金名片”。
以文化人,一核引领·四维导育·五课联动
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将文化育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弘扬中华文化使命的重要举措。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秉承“服务汽车产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度汲取大学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和工匠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了“一核引领·四维导育·五课联动”的文化育人范式。
“一核引领,多元文化融通”的文化育人体系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在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聚焦文化育人内涵建设,凝塑“立德修身、技能报国”核心价值理念,打造了四类文化融通的内涵体系: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学生大学精神;建设汽车文化馆、文化长廊等校园特色文化景观群,营造处处见文化的环境;凝塑学校文化符号,引领学生行为塑造;传承红色(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四维导育,多元载体助力”的文化育人路径
为了让文化育人入心、入脑、塑身,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拓展文化育人实践路径,构建工匠人才素质模型,积极打造了四项工程导育的实践载体:实施校园活动育人工程,立足学生“需求侧”,强化学校“供给侧”,实施“双节轮动”等特色文体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体验性和感染力;实施企业实践育人工程,系统设计岗位实践课程模块,强化岗位实践中师生、师徒互动交流,增强企业实践的获得感和吸引力;实施社会实践育人工程,深入开展“四走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生命、提升素养、发展自我,不断增强融入社会的综合能力;实施创新创业育人工程,创建了凡尚KAB创业俱乐部等校园工匠实践工坊,“新农人计划——四产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等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最大化创造社会价值。
“五课联动,多元主体育人”的文化育人机制
在文化育人机制方面,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实行德育学分银行主导的发展性评价、五个课堂联动的协同机制。
学校发挥教学课堂主渠道作用,注重体验式思政课程设计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领学生把握方向、学会学习;发挥社团课堂主阵地作用,开展“百团大战”,实现人人有社团、活动进课程、成果有学分,引领学生主动发展、乐学乐群;发挥实践课堂主战场作用,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岗位实践实习等活动,引领学生融入社会、学会生存;发挥家庭课堂合动力作用,围绕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开展家庭5S等寓教于常的家校共育活动,引领学生自觉传承、学会生活;发挥网络课堂战略支点作用,开展优秀网络作品创作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引领学生智慧成长、学会创新。
工匠之师,共育共享、同策同进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办学七十多年来,始终紧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而发展,奋力担当“用工匠精神育人、用工匠精神造车”的使命与责任,充分利用与中国一汽血浓于水的血缘优势、与汽车企业相融相生的亲缘优势,政行企校共同培养汽车产业工匠之师。
共育共享,建立汽车产业工匠之师培养机制
“共享”才能“共育”。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提供培养保障,共同参与培养过程,最终共享师资资源。
在具体实践中,校企共研红旗工匠师资素质模型,制定三级层级发展标准体系,建立校本师资培养体系。校企共培企业内训师,满足中国一汽培养企业内训师和学校选聘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校企共制“师资-员工融通机制”,形成“互聘互用、双岗双酬”管理模式,与中国一汽保持校企一体化发展,在企业建立学校驻企工作站,在学校建立企业驻校工作站。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施新入职教师“双导师”制。
同策同进,建立汽车产业工匠之师保障机制
能培养更要能留住。学校始终将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作为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协会、学会的相关政策,形成了“政策加平台”的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学校实施“筑巢引凤”蓄能计划,依托国家、省、市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引进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博士等不同类型高精尖人才,构建“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高端引才薪酬机制和工作机制。利用平台来稳队伍,实施“工匠之师”培育计划,选派教师参加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组织教师赴德国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和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实施“绩效激励”改革计划,全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能力提升项目,采取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方式,依据学校战略目标设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教师关键绩效指标,在完善KPI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管理绩效评价,从而构建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
产教联合,
市域汽车产教联合体建设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战略任务。202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的意见》出台,要求以长春市汽车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按照“对标国际、领先全国、辐射区域”的汽车产业集群培育要求,立足长春,带动全省,努力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赛道,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汽车强省、制造强省,助推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在此背景下,中国一汽集团有限公司和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域内本科、高职、中职、企业、科研院所等近300家单位成立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
扩大“蓄水池”,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在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的策动下,联合体超前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对接奥迪一汽新能源、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基地,建造技能人才“蓄水池”,助力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全面服务中国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
依托联合体的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与一汽红旗制造中心长青工厂共建“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产品质量培训基地,将教学空间延伸到企业一线。在校内与一汽模具制造公司建设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一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推进工匠精神传承、产教融合项目开发、师资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实时联动。
增容“科创力”,联合进行技术攻关
联合体内聚集院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通过科研平台实现科创项目开发、科创项目合作、技术创新攻关、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的一站式运行。
联合体内现有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一汽模具公司共建的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吉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创平台,从项目挖掘、技术攻关到教学案例转化过程快速衔接,高效运行,实现了联合体内各类主体的共同成长。
下篇:展望未来
治理能力,做职业本科“探路者”
为加快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治理能力关键领域,坚持开放治理、共同治理、分类治理,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深度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职业本科发展道路,构建起科学高效的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办学模式双主体,实行双理事长制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全力支持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建设,休戚与共,合力构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打造了政企合作新典范:大力开展“红旗工匠”培育工程,打造“红旗工匠”名品牌;全力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打造融合发展新格局;成立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理事会,实行中国一汽、长春市政府双理事长制,实施双主体办学模式,共建共管共享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标杆,树立起国内政企校合作的样板工程。
推进深度融合,国企干部当副校长
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长春市政府任命中国一汽集团人力资源部培训部总监王海阳为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通过国企干部到学校任职,实现长春市政府与中国一汽深度共建,创新职业教育政企合作办学治理的吉林模式,提升学校科学治理能力,构建多元办学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沟通协调作用,推动学校管理体制多元化、科学化,以释放更多办学活力。
外向型,创建汽车人才国际化品牌
为了形成中国特色、国际通用的职教标准,培育国际化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赋能“一带一路”,在共建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口碑,形成汽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汽大”品牌,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的视野必须放诸全世界。
拓展合作平台,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校先后与大众、捷豹路虎、丰田、本田等多家跨国企业开展定制培养,开办60多个国际高端品牌联合培养项目,全面引进AHK、SGAVE、捷豹路虎卓越计划等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培养经验;与普拉托夫南俄罗斯国立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秘鲁、印尼、肯尼亚等1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高端汽车人才技术技能定制培养,在促进“三教”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接国际标准的同时,实现了从培训、教学、基地建设到技术技能服务等多维度的国际化发展。
职教标准制定者,“红旗工匠”符号国际化
学校以培养国际汽车企业发展紧缺人才为导向,结合国际标准体系及学校特色,提炼出以“红旗工匠”为代名词的中国自主汽车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红旗工匠素质模型,实现了人才培养培训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准化,确立了学校特色“红旗工匠”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
“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新引擎
前不久,学校与一汽红旗制造中心共建的“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打造“数智化”新标杆
校企共建“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是一汽红旗和学校发展进程中校企合作全面升级的新典范。学校与一汽红旗制造中心共建“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是校企合作以来的里程碑,是一汽红旗与学校共同将数智化技术与品牌发展的深度融合,将构建起行业领先的数智化体系,打造中国民族汽车品牌数智化变革的新标杆。
让工匠精神在数智化时代延续
未来,“数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会把学校建设延伸到红旗制造中心长青工厂车间一线,搭建起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新平台,通过开展工匠精神挖掘与传承、校企产教融合项目开发、学校师资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等活动,共同培养一支职业素养过硬、技术技能精湛的红旗高技能数智化应用型人才队伍。
双高双升:打造协同创新“双高地”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两大应用技术创新高地是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双高”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其中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智能制造领域中汽车生产全流程先进制造工艺,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关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前沿技术,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和长春国际汽车城建设重要单元。
科研引领,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
学校“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瞄准科研创新、企业生产和人才培养设计,建成“国家先进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搭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综合体,为长春市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定位为吉林省和长春市汽车产业区域核心的关键一环,是汽车新四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智能汽车和车联网领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科教融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定位为国内一流的智慧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中试基地,主要遵循行业人才现实需求和技术领域发展新趋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平的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合作新模式,发挥科研创新引领专业群建设作用,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同时将为长春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也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构建新生态,为长春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新力量。
后记
回顾历史,七十二年来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用时光作笔,用汗水泼墨,绘就了波澜壮阔的画卷;展望未来,现代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人致力于做“中国职教新方案”的践行者,将继续谱写“中国汽车人才摇篮”更加辉煌的历史。
通讯员 田野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元忠 毕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