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2版)
据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省民政厅共承担了6项民生实事任务全部完成。我省有2名个人、1家企业在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中获得表彰,10个企业、5个项目和14名个人在首次举办的吉林慈善奖评选活动中受到表彰。2024年,全省民政部门将全力做好两个推动、助力三个战略、实施四大民政幸福工程。两个推动:一是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动低保认定由工作人员“定性认定”向信息平台“定量核算”转变。二是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持续开展“阳光慈善”工程。服务三个战略:一是服务“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扩大老年产品供给,拓展旅居康养新产业,打造智慧康养新业态;全力推动银发经济、甜蜜经济等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协调推进落实老年人出行、就医、办事等优待政策。深入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实施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创业就业、人才培育、扶弱济困、医护康养、社会治理、消费帮扶”等六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实施四大民政幸福工程:一是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及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建改建1300个合作助老餐厅和助餐点,在2025年底前实现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60%的街道(乡镇)、社区老年食堂覆盖所有街道(乡镇)。二是实施幸福关爱工程。实施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进“专业社工+儿童主任”精准关爱工作模式。三是实施幸福助残工程。推进全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争取在2024年底前覆盖率达到50%。四是实施幸福服务工程。进一步拓展婚姻登记“省内通办”服务范围,争取尽快实现“跨省通办”。加快推进与群众安葬需求相适应的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补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不足的短板。
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省住建厅在住房保障、市政基础建设、群众居住质量改善等方面的民生实事成绩亮眼。2024年,在住房保障方面,省住建厅计划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98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万户。住建厅抢抓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试点。长春市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2200套,改造城中村7860套。聚焦长春、吉林、公主岭、农安等重点项目建设保交楼项目交付率,确保全口径完成1.5万套交付任务。计划改造农村危房3400户,新增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坚持“动态清零”。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计划新建改造各类市政管网2800公里,改造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阀、管”50万户。2024年将是我省集中建设城市排水防涝项目投资最多、力度最大的一年,申报国家排水防涝项目42个。将长春打造为东北唯一国家级城市排水防涝救援基地(全国8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将超过7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达到98%。建设宜居农房4000户。在群众居住质量改善方面,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00个。供热将着力实现两个保障、一个推进:即加大热源供应保障、供热设施设备保障;推进省级供热平台建设,监测面积达到全省城市供热总面积的90%。通过采取物业企业党组织自建、联建等方式,推动符合条件物业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全覆盖。持续推动社区代管小区向专业化管理和业主自管过渡,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达到65%、专业化物业服务面积达到70%以上。
据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2023年全省民生实事工作安排,省卫健委牵头民生实事共3项,均提前超额完成。全省累计为7080名6-9岁适龄儿童实施免费牙齿窝沟封闭服务。全省累计为重点人群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613万余份,建档率98.48%。为项目地区6015名新生儿,提供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服务。2024年,省卫健委将以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为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药品采购、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改革等领域政策落实。以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4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开展8个国家级、1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遴选和建设工作。以66项任务目标为导向,督导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和护理管理工作水平。重点推进长春、吉林、四平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持续加强网格化医疗联合体的规范管理。以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为保障,扎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救治工作。加快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基层人才技能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抓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和“千县工程”提升工作,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继续推进村医“积分制”管理。力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标准比例超过80%。重点做好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签而有约”。以服务好重点人群为主线,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指数。指导各地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关怀关爱计生特殊家庭。继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实施重点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项目。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安宁疗护服务。
吉林日报记者 董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