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已至,窗外轻雪飞扬,长春高新区馨欣安老院二楼的病床上,护理员杜军正在为72岁的重度失能人员孙家树(化名)做身体按摩。
同时患有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的孙家树在今年2月入住了这家安老院,在护理员们的精心护理下,状态一直很好。孙家树的外孙女张女士来探望时表示:“多病共存的失能老人需要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普通家庭很难做到,长期护理险解决了失能患者家属的实际困难,我外公在这里不仅得到了专业的护理,每个月长期护理保险的赔付也能帮我们减轻两千多元的医疗护理费用。”
据了解,该院是长春市定点医疗照护机构之一,有5年护理经验的杜军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上午护理的第4位失能老人了,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42项基本生活照料和临床护理服务,比如为老人按摩、清洁、排痰、鼻饲、换药等。”
持续赋能 建设长护险试点重点联系省份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护问题,一直是困扰失能人员家庭的严重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已成为支撑老年人健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吉林省确定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重点联系省份,将长春市列为国家首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吉林省已有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通化市、梅河口市、珲春市和省直开展了试点。
积极承办
惠及吉林百万客户
“在申请长护险时,以为填表会很复杂,办理手续会很繁琐,但在中国人寿长春分公司工作人员耐心、专业的指导下很快就办理好,上门评估过程也很顺利,帮了我们大忙!”长春市宽城区常青藤养老服务中心院长常志明这样评价。
据了解,中国人寿吉林省分公司自获得试点工作承办资格以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起具有“有温度、有标准、有监管”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管理服务体系。经过两年试点实验,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省内承办长期护理保险经办项目3个,覆盖吉林省内303万人,打造了“专业评估+互联网+监管”可持续发展的“吉林样板”。
2022年12月9日,长春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面向社会公开发布“长春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长春市照护保险承保及业务经办服务”招标公告,中国人寿吉林省分公司迅速响应政府号召,获得长护险承保及业务经办服务的第一包,服务区域包括长春市宽城区、长春新区及长春经济开发区。截至目前,覆盖参保人群121万人,享受待遇人数累计8621人。
严守评估
保障失能人员权益
“您现在能自己穿衣服吗?”“吃饭时可以正常用筷子夹菜吗?”“排尿需要人帮忙吗?”8月15日,长护险一线评估员、中国人寿长春分公司健康保险部的王奕欢正在填写一份失能等级评估表,这个表中包含10个问题,她问得非常仔细,一边问一边通过手机移动端录入和上传信息。
“接到申请,我们会第一时间安排评估员到护理院为失能老人进行评估。”王奕欢介绍说,按照长春市医保局统一标准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中度、重度两个等级,确定后,老人每个月可以相应享受照护险赔付。
中国人寿长春分公司健康保险部经理国立颖表示,“为确保长护险基金用到实处,评估依据、评估行为、评估方法等都有必须遵守的规则。”
据了解,按照长春市医保局要求,通过现场查体、询问护理人员对参保人状况全面评估打分。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估方式,保障失能人员及时享受待遇,确保照护基金安全使用。
“互联网+监管”
守住基金安全底线
为满足长护险参保人员多元化需求,中国人寿吉林省分公司依托长春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搭建的“长春市照护服务智慧系统”平台工作,实现预约申请、健康评估、视频上传等业务全程线上办理,同时,将全链条业务流程和各业务主体行为全部纳入监控,植入事前预约、事中监管、事后回访等监督功能,通过“互联网+监管”手段,守住基金安全底线。
“承办期间我公司对吉林市所有在院失能人员进行复评,共剔除不够评定资格、死亡及离院人员1202人,有效减少长护资金不合理支出,保证了长护基金的安全。”中国人寿吉林市分公司健康保险部经理陈丽说。
对此,中国人寿长春市分公司健康保险部经理国立颖表示,“2023年公司在长春地区负责承办涉及24家定点养老机构、7家居家定点服务机构、3家短期定点照护医院的长护险业务。截至6月底,共评估876人,驳回14 人。”
除此之外,在保障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同时,中国人寿吉林省分公司还加强了居家照护服务的风险管控,通过现场实地核查确保参保人正常享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