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3日
首页
第A05版:[专题]

结实累累,医改成果惠民生

欲寿国脉,必厚民生。生命至上,健康至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维护人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吉林省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尤其是这十年以来,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在破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上,出实策、用实招,进行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有益探索。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高占东副主任介绍:“全省紧紧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优化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目前,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医改成效初步显现。”

这十年,吉林省深化医改经验亮点频出,多次在全国进行经验推广且获得国家表彰和资金奖励。在城市,形成“三级医院诊断、二级医院治疗、一级医院管理”的慢病管理模式;在农村,率先在全国提出“明确功能定位、评估诊疗能力、确定诊疗病种,医保差别支付”的分级诊疗模式,探索形成了基于本土的分级诊疗“吉林模式”。

谋全篇,做法可鉴——

高位统筹,任务化推进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处处长孙令平说:“这十年,全省医改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得到强化。”

省医改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15个部门一把手担任成员,统筹协调推进全省医改工作。各市州、县市区按照省级模式,制定任务台账并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定期调度,同时对重点医改指标进行月监测、季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

回应社会关切,常态化宣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医改千头万绪,当需全系统各部门合心戮力。吉林省在医改宣传与动员上不遗余力。

加强政策解读,广泛宣传深化医改各项重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调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其改革主力军作用。加强舆情监测,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及时调研评估,个性化解决问题

结合年度重点工作,每年由省政府组织开展全省范围内调研活动,与基层医务人员和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连续5年对全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开展第三方评估,客观评价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落实财政投入,有效化提供保障

落实政府办医职责。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吉林省累计医疗卫生和深化医改支出1399.7亿元,较“十二五”增加437.1亿元,增长45.4%。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021年获批基本建设项目20个(含中医类项目),涉及总投资12.2亿元,获中央补助资金7.9亿元,我省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率排名全国第1位,竣工率排名全国第6位,中央投资完成率排名全国第8位。

搭建政策框架,立体化实施

现如今,吉林省深化医改“五项制度”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8”政策体系、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12”政策体系得到有效落实。省政府还分别出台了《关于印发吉林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吉林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各相关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出台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搭建完成我省深化医改政策框架体系。

“举一纲”,成果可观——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深化医改,就是要先从百姓最切身体会的健康问题入手,抓住重点,直切要害,让老百姓有明显的健康获得感。”孙令平表示。

聚焦“看病贵”,破除利益藩篱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我省从2012年在4个县市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到2015年9月,全省42个县市区79家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2017年8月,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了已经执行60多年的以药养医政策。2019年12月,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全部取消。

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2014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基药和非基药同时招标,2015年落实国家定点生产及统一谈判。2022年1月,我省开始执行第二年冠脉支架带量采购协议,均价从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5月,执行第六批国家组织(胰岛素专项)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79个中选药品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8%。中选人工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7月份,完成京津冀“3+N”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带量采购

价格平均降幅83.48%。8月份,我省参加“八省二区”省际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6个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4.76%。

健全全民医保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基本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充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21年达到580元。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落实看病“120”、服务“111”举措,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现100%全覆盖。大病救治病种由2017年的9种增加到2020年的30种。

截至2019年,全省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同比增长已连续5年控制在10%以内。“通过降低虚高药价、健全全民医保及健康扶贫等方式,破解老百姓‘看病贵’难题。去除疫情影响因素,我省近3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仍控制在低增长水平。”孙令平告诉记者。

紧扣“看病难”,推动合理有序就医

“看病难”,表象是百姓齐奔三甲医院,实际是基层诊疗能力不足。全省多渠道缓解大医院就医高压态势,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明确省、市、县、乡重点工作,推动资源下沉,引导患者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让百姓日常寻医看病尽可能地在家门口实现。

开展预约便民服务。比如195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所有三级医院和70%以上二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省市县乡就医实现“一卡通”,群众看病“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90%以上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2021年,建成联通全部中省直医院、18家市州级医院、86家县级医院以及785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省统一共享的远程医疗协作平台,互联网在线医疗服务达127万余人次,在线问诊3.77万人次,群众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专家服务。

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全省创新开展政府主导的多层次医联体建设,已建成省级医联体5个,城市医联体25个,专科联盟160个,各层级医联体单位涵盖了全省9个市(州)、43个县(区),包含了37个临床专科方向,纳入了全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110多家民营医疗机构。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全系统把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作为解决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重要抓手,全省43个市县全部设有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759家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医疗设备等与诊疗能力相适应。全省建设完成813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968个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20家社区健康小屋,实现“一乡一卫生院,一街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行政村一卫生室”。2021年,全省县域内就诊率93.11%,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

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破解看病就医难题。2020年,全省99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979家设立中医科,7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护佑“最后一公里”

力争所有村医有学历

“‘最后一公里’,有村民千万,许多在偏远。而我省克服种种困难,在2012年便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较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处长林丰全说。

完成基层网络布局。100%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

强化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建设20个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省级补助经费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1.5万元。

落实基层人员待遇。为60周岁以上退出村医岗位的2515名乡村医生和贫困县乡镇卫生院3570名在编在岗人员每月发放300元养老补助。

2021年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共招录4793名在岗村医。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县聘乡用”“乡聘村用”。

打赢“新冠防控战”

十年医改显优势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高占东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十年医改取得的体制机制优势,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改路上,医务人员技术内功不断向深,思想境界不断向上。面对新冠疫情频袭,吉林省所有医务工作者无条件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以大爱无疆的精神,护佑着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从医改到深化医改,从健康到大健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前,吉林省拥有医改亮点但不自骄,守住医改成果仍不放松,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快推进健康吉林建设,不断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这部鸿著写好吉林篇章。

策划/张福安 孙令平

报道/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杜兆云 朴松莲

受访单位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