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把旅游业作为振兴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决胜之招,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旅游业打造成“万亿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去年年底,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旅游作为“六新产业”之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体验,做精东西旅游“双线”,重点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
锚定现代产业新格局,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路上,吉林旅游业正奋力实现新突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兑现冰雪资源价值壮大冰雪经济
坐拥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我省加快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2022年雪季,全省冰雪产品在线综合销售额稳居全国第一,冰雪旅游人次突破8500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去年12月以来,省内大型滑雪度假区接待人次和收入连续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
“白雪换白银”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全省上下齐心,真抓实干,把冰雪产业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
深挖冰雪资源价值,我省连续6年举办全国首个以“雪”为主题的国际性产业博览会——吉林冰雪产业博览会,以会展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被北京冬奥组委列入“冬奥遗产”;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显示,2018—2020年,吉林冰雪旅游重资产投资额位列全国第一。
几年来,长春冰雪节、吉林雾凇节、查干湖冬捕节、长白山粉雪节等冰雪节事活动连年开展,“冰雪丝路杯”粉雪联赛、“趣吉林·滑呗”中国超级滑雪俱乐部新雪季开板大会等高端赛事吸引八方来客。目前,吉林冰雪已经构建起“一会十节百活动”品牌载体集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冰雪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我省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链条发展,积极创新产品服务,融入科技文化元素,充分兑现吉林冰雪资源价值。
“冰与雪”产品形成互动,全省建成14家滑冰馆、400余块冰场,冰雕、冰钓、冰嬉、冰帆等冰上娱乐项目不断涌现。
“昼与夜”产品实现互通,全省已有滑雪场、景区、城市公园、文旅休闲街区、文化娱乐等五大类型文旅夜间产品,开展夜滑、夜游、夜市项目,延长了消费时间。
“大与小”产品聚合互联,大型滑雪度假区、高等级景区与周边乡村旅游、民宿、购物店、特色餐馆等实现客流共享、联动经营,大大提高了产品复合度和可游性。
高端化与大众化产品有效互补,万达长白山、万科松花湖针对高端客户分别推出专属旅游助理和旅游管家,庙香山针对亲子游开发一对一儿童托管产品及服务;建设64家冰雪欢乐谷和娱雪乐园,形成对以滑雪度假为代表的优势产品的有效补充。注重连点成线、深度包装,推出冬季旅游线路66条,其中2条入选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绿水青山赋能打响生态旅游品牌
从长春出发,一路向东,只见重山叠嶂、林海茫茫,畅游其间,入目皆是景;而一路向西,延绵的山峦渐远渐隐,扑面而来的是查干湖的碧波粼粼、渔歌唱晚,是“生态新城”白城的水草丰美、万鸟栖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做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
以长春为中心,在东部将山地、森林、冰雪旅游产业基础最突出的通化、白山、延边、吉林市、长白山串成环线;在西部将河湖、草原、湿地优质资源串成环线。
发展“新旅游”,就要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和行业壁垒,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集中整合更多资源,持续构建“大旅游”格局。双线布局下,吉林全域旅游资源穿点成线,坚持“一湖、一山”(查干湖、长白山)联动,冰雪、避暑互动,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实现从传统供应链到聚合产业链,协同促进生态资源增值。
去年以来,旅游“双线”主要城市和地区,加强统筹谋划和协作发展,在发挥好各自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联动发展的新实践已生根发芽:
长春市与长白山签署了多个战略合作协议,提升“双线”联动能力,构建长春、长白山“双门户”体系。
白城市大安嫩江湾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洮北城四家子城址考古遗址公园、洮北特色蒙古族村寨文化等一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为吉林省西部旅游大环线上新增动能。
白山市-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共同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试验区,发起建设长白山中部、南部、北部三大生态经济区,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合作机制。
(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