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6日
首页
第A02版:[要闻]

喜迎党代会建功新时代——吉林振兴这五年

蓄势聚力展新篇

——四平市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五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弹指一瞬,但对于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城市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四平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四平市委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破局突围,推动经济发展全面进步、城乡建设脱胎换骨、生态环境秀美宜居、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政治生态向上向好,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新时代四平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提升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量、质量连创历史新高,先行指标、动力指标、效益指标全面提质提档提速。

    牢记重托,感恩奋进——交上厚重提气成绩单

    四平市用实干实绩交上高分答卷,回报了总书记的关心厚爱,把“两个维护”转化为落实“四个一定要”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深入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全面打响,“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厚积优势持续释放,“梨树模式”创新突破,现代农业生产单元示范推广,“十大模式”覆盖整个东北,打造了黑土地保护全国样板。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面,“粮食银行”全产业链发展经验全省推广。全国红色地标城市加快建设,“四战四平”精神鼓舞斗志,红色基地全面升级,红色文旅风生水起。

    谋篇布局,大抓发展——跑出经济跨越加速度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把项目落地作为根本评价标准,编制《四平市产业布局行动纲要》,做大做强“八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四平特色的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产由大变强、二产提质增效、三产全面跃升,GDP增速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等35项主要指标全省领先。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农业机械、医药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开发区工业产值占比突破80%,212个重大技改项目竣工投产,经济加速迈上高质量轨道。发展支撑全面筑牢,双辽昊华、康达农机、万邦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窑饮品等330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项目数量质量连创历史新高。

    尽锐出战,奋楫笃行——打赢三大攻坚翻身仗

    举全市之力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双防”体系建设、“健康直通车”经验全国推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河治理重要批示精神,62个治污项目全部竣工,全面消除五类水体,水质改善幅度全国领先,南北河综合治理成为标志性工程,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功获批,双辽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走出了一条北方缺水型城市生态治理特色新路。千方百计化解地方债务210亿元,坚持精打细算,巧做“少米之炊”,用有限资金干成了一批急事难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大督查列为典型案例。

    锐意改革,扩大开放——释放蓄势突破强动能

    关键领域改革实现突破,“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领跑,“无差别全科受理”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无证明城市”首开全省先河,行政检查执法备案试点经验全省推广,城市信用排名由全国倒数跃升至东北第一,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营商环境实现革命性重塑。党政机构改革、开发区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全面对外开放硕果累累,长平“一体六同”立柱架梁、积厚成势,投资30亿元的汽车产业园等共建项目落地开工,总投资289亿元的32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与金华对口合作持续深化,实现了同频共振、携手共赢;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跃居全省第一方阵,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四平,松辽平原腹地加快崛起为开放发展高地。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走遍四平”实现整治全方位、管理无死角,物业小区全部纳入分级管理,“大棚房”问题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域覆盖,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全省率先开展,“无籍房”清理惠及群众12万户,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下转A08版)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