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坚决稳就业保就业,综合发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各方作用,在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精心谋划,推出20条具体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坚持市场导向促就业全年计划向高校毕业生推送岗位10万余个
(一)助企纾困稳定市场主体。助力企业爬坡过坎,稳定就业岗位。延续实施失业保险阶段性扩围政策,2022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继续发放失业补助金、临时生活补助。对于归还创业担保贷款困难的企业及个人创业者按规定予以展期。
(二)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吸纳就业。着眼产业发展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年内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21万人次。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新业态企业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三)持续开展招聘对接活动。依托“96885吉人在线”、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服务平台,组织开展“2022年大中城市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等系列专项活动,全年计划开展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活动500余场,向高校毕业生推送岗位10万余个。
(四)支持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重点用工国有企业,安排服务专员“面对面”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服务需求。2022年,省属国有企业计划吸纳1000名高校毕业生。推动各市(州)、县(市、区)完成国有企业吸纳2000名高校毕业生任务。
开发政策性岗位扩就业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招聘规模比去年增加10%
(五)拓展开发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进一步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的招录招聘规模,计划全省解决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2万余人,比去年增加10%。其中,公务员计划招录约5000余人,应届毕业生不少于50%;事业单位计划招聘约17000人,应届毕业生约为10000人。
(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持各地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单位基层岗位,专项招聘本地高校毕业生生源,对于编制不足的基层用人单位,可申请在县级“人才编制池”中解决。2022年,引导约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比去年增加
294%。
鼓励创新创业带就业计划扶持1000个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4000人
(七)大力开展创业培训。2022年,计划开展创业培训不少于3.1万人,比去年增加1000人。进一步补充创业培训师资力量,计划培训创业讲师不少于500人。
(八)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2022年,计划对10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指导服务站,分别予以10万元资金支持。
(九)强化政策补贴支持。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毕业生。选择带动创业数量多、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大的10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分别给予40万-100万元资金支持。
(十)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400万元。2022年,计划扶持1000个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4000人左右。
采取多种渠道缓就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带岗征集”“带编入伍”
(十一)加大就业见习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全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1万个,比去年增加81%。
(十二)扩大高校毕业生升学规模。2022年,计划招录研究生不少于2.8万人,比去年增加4%,专升本和第二学位招生人数不少于1.8万人,比去年增加30%。
(十三)支持大学生应征入伍。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带岗征集”“带编入伍”。
聚焦重点群体保就业离校2年及以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重点扶持
(十四)强化高校毕业生服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将离校2年及以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列入就业困难群体给予重点扶持。
(十五)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2年,计划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0万人。
(十六)妥善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对下岗失业退役军人实行就业帮扶,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保障。
(十七)抓好重点群体援助就业。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大龄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继续发挥就业帮扶“星火站”、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作用,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提升服务质量稳就业定期分析复工企业用工缺口预判企业用工需求
(十八)建强“两员一师”队伍。在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和各类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中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人员,打造专业化就业服务专员、人才服务专员和创业就业指导师队伍,面向重点群体、企业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引才政策落实、人力资源配置等全链条、全方位服务。
(十九)创新平台建设。依托“96885吉人在线”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
(二十)破解企业用工难题。针对确有招工困难且招工数量较大的企业,采取提级办理的方式,由上一级人社部门负责落实,直至集全省人社部门力量帮助解决。定期分析复工企业用工缺口,预判企业全面复工后的用工需求,做好应对准备。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刘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