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1日
首页
第A04 A05版:[专题]

长春生活垃圾分类三年多

新时尚改变一座城 市民生活更有获得感

    一站式分拣中心对分拣后的再生资源进行打包作业

    生活垃圾回收

    汽开区小型厨余垃圾末端处置站

    高新区有害垃圾暂存点

    餐厨垃圾处理厂

    规划中的长春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开发区

    普阳街道联合雷锋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新时尚绿色环保我践行”活动

    长春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百人宣讲团”启动仪式

    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在长春市朝阳区经营火锅店的李莹莹养成个习惯,每天下午3点左右,她会准时放下手中活儿,用小车把厨余垃圾推至门前等待收运车上门;今年6岁的孙怡洋小朋友,三年间成长为家里的“监督员”,大人扔垃圾常被她拦下,稚气又肯定地说,“老师说玉米核不是厨余垃圾,是其他垃圾”;家住南关区虹馆小区的马爱军老人,不仅家里添了踩踏开盖的厨余垃圾桶,而且还用正确投放垃圾换来的奖励积分,免费兑换了米面油,这让她打心里的高兴。

    垃圾分类正在一点点改变着长春人的生活。长春市作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建立“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不落地收运、就地就近处置、两网融合收集”等具有长春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自2018年以来,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累计投资7.43亿元,建成分类示范片区63个,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分类宣传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全覆盖。

    习惯在变化>>生活垃圾从“随意丢”到“分类放”渐成生活习惯

    富豪花园小区是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第一批试点小区,由此拉开长春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序幕。

    每天早上,家住富豪花园小区的吴玉珍大娘,都会提着至少两个垃圾袋出门。垃圾袋里的垃圾种类各有不同:可回收的塑料瓶子、可回收的废纸张、易腐垃圾等,她都完完全全区分开来。

    “形成习惯了,家里准备了多个垃圾桶,扔之前,我都是分类投放。”吴玉珍说。来到楼下,她走到垃圾分类投放点的智能垃圾箱旁,刷卡后,将不同的垃圾分别投入不同的箱体内。偶尔她也会到小区西侧的服务站,用分类扔垃圾赚的积分换取肥皂、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如今,她的积分卡上已经积累了两千多分。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更多变化出现在人们身边。吴玉珍的小孙子和外孙女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但对垃圾分类却都“门儿清”,每次投放稍有误差,他们马上制止,并把老师传授的垃圾分类口诀念一遍给她听。

    和吴玉珍的感受一样,喜欢逛早市的市民赵娟发现,地上的烂菜叶子收拾干净了,菜场、超市里多了分类垃圾桶,医院、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墙上也贴着垃圾分类的提示,甚至上下班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也会常听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提示。

    三年间,年轻妈妈李艳还发现,刚上小学的儿子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已经和家人养成了“光盘”的习惯,家里的厨余垃圾比从前减少了将近一半。有时儿子吃完了饭会问:“妈妈,我今天又‘光盘’了,棒不棒?”每次李艳都会夸一夸她。

    李艳觉得,垃圾分类虽然事情很小,但不能因为事小就不作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做好了也是金山银山。”

    长春市城管委统计,《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两周年,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9%,市民参与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从“随意丢”到“分类放”,渐成长春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垃圾分类也从曾经的热门话题变成了很多人的自觉行为。

    环境更美好>>生活垃圾分类带给居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垃圾不落地”,是长春成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之一。

    2019年5月1日起施行的《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也提出“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垃圾不落地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抛弃、倾倒、堆放,禁止在街路及临街建筑物之间范围内设置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池等收集容器或设施。”经过两年多实践,许多居民慢慢接受、认同,因为“垃圾不落地”带来了最直观的好处——人居环境更上一层楼。

    于大娘是长春市朝阳区湖东社区的一位老住户,她说,这里的住户原本扔垃圾很轻松,也较随意,都是顺手扔到垃圾桶里,或干脆放在居民楼附近,不仅易导致垃圾滞留,还给保洁员增加负担。

    最初,听说扔垃圾改定时定点,许多居民内心是抗拒的。然而社区顶住压力试了一段时间,抱怨慢慢少了,因为居民发现,每天早晚两次固定回收垃圾,看似没有以前方便了,却给大伙换来了一个好环境。居民出入小区,再也闻不到隐约的臭味,也不用担心蟑螂老鼠顺着管道井大摇大摆“入户”了。

    感到实实在在“获得感”的还有长春市南关区明珠街道红光小区的居民,作为老旧小区,这里因为长期没有物业管理,一度存在乱扔垃圾的现象。本以为这一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扩大,但这三年多来,乱扔垃圾的现象不仅得到遏制,而且小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

    这一切都要从小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开始讲起,除了发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册和推送生活垃圾分类常识,小区换了新的分类垃圾桶,还增加了指导员和志愿者,看守桶站、分拣垃圾。居民贾女士回忆,一到夏天就蚊虫乱飞的场景不见了,有时,附近小学的学生还会来小区当志愿者。最近,他们的小区还成为了全市“装修垃圾收运管理新模式”试点小区,实现了“装修垃圾不落地”。

    “现在小区里垃圾分类的气氛已经很浓了,这是件利民的好事,真做起来也没有很重的负担。居住环境变好了,我觉得值。”贾女士说。

    垃圾分类后不仅干净了,小区还更美、更舒适了。对此,家住虹馆小区的马爱军老人深有体会,他指着橱柜里的酱油、醋和豆油说:“它们都是用我正确投放垃圾得到的奖励积分兑换的。”

    马爱军坦言,此前说不上垃圾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只知道是规定,但有了“积分奖励兑换生活用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大家都充满干劲。

    为此,虹馆小区的家庭主妇有一个坚持了三年多的习惯:家里都增加多个垃圾桶,每天垃圾在家里区分好拎下楼,拿着专属的积分卡,刷卡、投放,等待每个月固定的日子把积分兑换成生活物资。即使是寒冷的冬日,居民也会耐心排队正确投放,换取积分奖励。

    生活更健康>>一股“绿色时尚”因垃圾分类而起

    纵观垃圾分类成效显著的城市,垃圾分类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如今,一股“绿色时尚”也因垃圾分类而起,在长春涌动。

    位于朝阳区红旗街的万达广场,是长春年轻人假日里常去的聚集地,2021年夏天起,商场的5号门入口多了个智慧设备,它是个外形酷似家用冰箱的“饮料瓶回收机”。

    “市民可以把随手的饮料瓶投放在里面,绑定手机号,立即可转换成现金或积分。”万达广场商业物业部经理蔡庆松说,这个具备科技智能的设备可装大大小小饮料瓶近500个,设置初衷就是激励大家参与垃圾分类,同时也起到广泛宣传的作用。

    没想到后来成了年轻人频繁“打卡”的网红地,少男少女喝过的奶茶、矿泉水瓶都会兜兜转转送到这里,践行环保理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参与“绿色时尚”的乐趣。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分类垃圾的公益宣传队伍中。

    三年多时间里,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多次联合长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公益组织举办“垃圾分类,志愿在行动”快闪表演活动,来自各学校的师生代表、社区街道代表们以快闪表演等形式,吸引市民驻足观看,并参与到现场活动中来,提高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和参与度。

    细心的环卫工人,甚至因垃圾分类成了“发明家”。长春市宽城区环卫保洁处的环卫工人发现,粘附在人行步道上的口香糖最难清理,以前都用小铲刀清理,费时费力。环卫工人们在分类垃圾宣传中找到灵感,何不以“垃圾”治“垃圾”,他们将壁纸刀片紧固到木杆上,这种被称为“抢子”的工具经试验,效果很不错。为方便清理草丛,他们还利用废弃遮阳伞的金属条制成四齿耙使用,旧物件“变废为宝”非常给力。

    垃圾分类还让许多人改变了购物习惯。《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后,不少人改为拎菜蓝、购物袋逛菜市场。南关区一蔬菜店店员坦言,原本以为要改变消费习惯是件很难的事,可条例施行以来,店内主动索要一次性塑料袋就少了一大半。如今,许多顾客接受了自带购物袋,即使需要购物袋,也会买可循环用的布袋。

    当然,刮“绿色时尚”风的不只购物习惯,连垃圾分类督导员也在成为时尚职业。26岁的王硕是南关区新春街道垃圾分类督导员,每天早8时守候在小区的垃圾桶前翻垃圾、分垃圾,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查看垃圾分类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就及时重新投放……谈及这份工作,年轻的他一脸骄傲。

    “最早是在资讯上看到上海有这样一个新职业,2019年,南关区城市管理局招聘垃圾分类督导员,于是我就报了名。”王硕说,作为垃圾分类督导员,要通过督导+宣传的形式,让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新春街道辖内有32家执行垃圾分类的公共机构和1个试点小区,每天除试点小区必走外,王硕还要走访15家公共机构,除了督导、检查,还要入户宣传,两年下来,辖区居民几乎都认识了王硕。

    在外人眼里,每天和垃圾打交道的工作既枯燥又乏味,但王硕收获满满,居民们已经养成了垃圾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能为垃圾分类尽一份力,再忙再累也值得。”王硕说。

    探索更深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创“无废城市”

    将目光投向更高处,垃圾分类的开展也促使长春城市管理发生了变化。

    由于垃圾分类涉及众多部门,长春市成立了长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全面负责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考核检查,各城区、开发区,各街道均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项进程。

    “垃圾分类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某一个人和单个部门做好了就行,而是要整个群体的配合。”长春市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管理处处长姜晓峰说,三年多以来,在垃圾分类实践和磨合过程中形成的政府部门、社区邻里间的相互配合、为同一个公益目标努力的氛围很宝贵,社会文明程度也在垃圾分类的推行过程中得到提升。

    而与此同时,长春市对分类垃圾的探索还在深入。目前,长春市正积极探索建立以“定点、定时、定车”源头回收为基础,以全品类、一站式综合分拣中心为平台,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完整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创建无废城市。

    长春市谋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开发区,内设固废处置区、环保产业区等有特色园区,依托园区内垃圾焚烧厂项目,构建环保装备制造、固废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集群。其中,固废处置区是园区的核心产业区,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理等项目;环保产业区包括家电拆解、大件垃圾拆解及工业固废等的处置设施。此外,园区还将配套环保科研基地、环保教育基地、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等。目前,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已正式动工建设。

    建成后,长春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将一揽子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固废处理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突出问题,实现了整个园区的物料、能源循环再生,污染源集中可控,资源统一管理。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开发区建设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刘佳雪报道摄部分图片由长春市城管局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