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5日
首页
第A08版:[都市]

低价促销的临期食品你愿意购买吗?

    掌上吉林二维码

    原价60元的进口儿童饼干,12元一包;原价8块钱的薯片,3元清仓;原价32块钱的咖啡,4.8元;欧洲进口红酒半价出售……近日,在一些电商平台和超市,部分进口食品因为临近保质期,被卖出了“白菜价”。这些食品被统称为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虽然临期食品仍属于小众食品,但随着消费者对临期食品接受程度的提升,有的临期食品甚至被打造成了“抢手货”。那么,哪些人买临期食品?它们还能吃吗?好吃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踏查采访。

    大型超市设临时保质期商品专区

    4月14日上午,在长春市前进大街一家大型超市内,收银台后方的一个角落里,一个带有蓝色字迹的标识牌尤为显眼:临时保质期商品专区。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超市的一些临期食品因为价格便宜,吸引了一批固定消费者。”正在挑选货品的李女士是一名经常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她告诉记者,这些商品一方面是快过期了,另外,因为摆放时间过长,产品的品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比如一些饼干都碎掉了。她并不排斥临期食品,毕竟还在保质期内,她最看重的是价格是否划算。“临期食品方便又划算,对于我这种吃货来说,省了钱还解了馋”,李女士经过一番比较,她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果干,一次买了3包才花了17元钱,而正常销售时,还不够一包的价格。

    乳制品是实体店降价促销的主力

    记者现场看到,所有临期食品都挂着“清仓”字样,品类有坚果、海苔、饼干、奶制品、巧克力等。临期食品中,乳制品是实体店降价促销的主力。一位销售人员表示,乳制品保质期比较短,尤其是酸奶制品只有21天的保质期,这也是乳制品促销力度大的主要原因。

    与实体店相比,网上销售的临期食品花样繁多。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发现网上很多临期饼干、泡面、罐头等食品都半价出售,这些食品在剩余期限上有的短则几天,有的长达数十天,售价仅为原价的20%—50%。

    捡漏临期食品成就了一门生意

    “很多人愿意捡漏,这已经成为一门生意了。”90后小高是个零食“吃货”,她发现2019年起,在长春重庆路、桂林路等商圈出现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便利店,其中大多以进口食品为主。起初以为会没人光顾,但没多久就发现,有些畅销的巧克力、咖啡等品牌货,经常卖断货。“我最爱的一款品牌咖啡,要300多元一罐,而临期才58元。”小高晒出微信群说,她经常通过微信让店主帮助留货。

    什么人在买这些食品?采访中,一位网店主透露,与想象中的老辈人“图便宜”不同,店里的回头客通常是年轻白领和大学生,这些人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理性地追求性价比,一旦发现临期食品这样一个圈子,就会在这里面不断挖掘宝藏。

    市民观点有支持有担心

    市民杨小姐认为,食物浪费这块很严重,很多商户必须将一些晚上卖不掉的食物销毁,其实很多食物都是可以吃的。

    “我也经常购买,只要掌握好保质期,有些干果、咖啡都没有问题的,口感没什么差别,而且确实也能杜绝食品浪费。”大学生小郑认为,临期食品仍属于安全食品,而且价格相对低廉。

    食品浪费是近些年全球的热门话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报告显示,2019年全世界浪费的食品高达9.31亿吨,约占可供消费食品总量的17%。这些遭到浪费的食物可以装满2300万辆载重量为40吨的卡车。大量食品浪费的背后还有一组让人痛心的数字,2019年全球有6.9亿人食不果腹,还有大约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饮食。其实,在国外,临期食品再利用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本身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外,更是被赋予公益色彩。

    但也有一些消费者表示,尽管知道临期食品仍旧在保质期内,但自己心里的那一道坎还是迈不过去。也有市民表示担心,临期食品需要规范,要以显著标识提示消费者、在固定区域售卖等要求,但普遍约束的都是商超这一类实体门店,网络零售的临期产品很让人担心会不会是过期食品。

    你会买临期食品吗?你对此怎么看,欢迎关注城市晚报掌上吉林微信公众号和城市晚        掌报微博,与我们互动,说出你的看法。/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刘佳雪报道摄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