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首页
第T01-T08版:T01·T08

“双创”人才青睐吉林理由原来竟有这么多!

    建设中的龙翔国际商务中心长春新区供图

    长春奥林匹克公园气势恢宏长春新区供图

    长春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义夫(右一)

    长春新区正在打造的区域性CBD项目海容广场长春新区供图

    晴朗的秋日里,长春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义夫喜欢透过洁净的玻璃窗远眺新区的风貌,从厂房林立到商住楼鳞次栉比,每次放眼都有一种激越的感受让他心潮涌动。返乡创业11年,作为新区首批引进的科技型企业家之一,他是新区开拓的参与者,也是见证人。

    “你们看那边,咱们建厂时还是一片苞米地,那边还荒草丛生,当时也才二十几家企业,如今数以千计……”王义夫常常对新入职的员工说,看着这种变化,思绪就回到了创业之初,就不禁慨叹这里的人气有多旺盛。而这人气的背后是商业的聚集、人才涌进,这也是新区、长春乃至吉林省得以持续向好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

    上海国企高管受“项目评审会”感动他毅然辞职来吉创业

    与现在的创业者、民营企业家身份不同,2009年之前的王义夫不仅身处“魔都”上海,且是一家大型国企的技术高管,年薪百万,还有不菲的股份分红。

    “我最早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学的就是集成电路专业,当时有个加入国企的机会,导师力荐我,对方又很满意,于是我从北京搬到上海工作,成为一名‘沪漂’。”王义夫说,在国企工作了几年受到重用,不仅身处核心岗位,而且收入待遇也不断增长。不过随着眼界的增长以及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2008年开始,他产生了向智能产业发展的想法。但国企投资有着严格的程序,他的设想一直没有回应。

    转至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在上海招商的长春新区的对外引资负责人。“我们以专家打分评判的方式引进高科技企业,对科技型企业有扶持政策,土地、人才、配套等方面都有资金奖励补贴,最适合初创企业家。我们的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都是对标上海的,一点也不差。”一句话打动了王义夫,有实实在在的资金扶持,还有政府部门的服务承诺,这对于资金不是非常充裕的他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王义夫迅速行动,一周之后,带着创业方案如约来到吉林长春,开启项目竞争演说。“当时参与的企业家非常多,我认为自己没有太多机会,传言说东北靠关系、攀人脉的风气浓厚,可既然来了也就博一次!”但走进演说现场后,王义夫发现自己的猜测全错了。

    “所有评分专家均来自北京,都是业界知名人士,这些专家评判创业项目不是从长春出发,而是从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趋势进行研判,现场问询现场打分,惊讶之余,我的心头一颤!”王义夫说,这种公平专业的评选让他一下有了信心,原本20分钟的演讲,经双方问答,最终延长近1小时才结束。一周后,他如愿接到通知,项目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新区扶持项目。

    王义夫此时还不知,“惊艳”的第一印象只是序幕,接下来的诸多服务细节将彻底颠覆他对吉林创业环境的误判。

    让他逢人便讲的一件事是企业投产半年的一件事:“当时新区入住企业也才二十几家,厂房周边还是庄稼地,投产时网费就缴了,但网线迟迟没铺设,询问通信企业,结果一次又一次推脱。”王义夫说,实际上原因他也能分析出来,企业太少、距离太远太偏,通信企业成本不划算。当时建厂时,政府部门给企业家一张联系卡,上面有部门负责人的电话,承诺有问题就办。

    无奈下,王义夫第一次“求助”,当时是上午11点50分,接近午饭时间。接电话的是长春新区管委会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局副局长周丛红。“我马上去你那里,见面聊。”若干年后,王义夫回想起那次“求助”,没有丝毫推诿,简单干脆,这令他没想到。

    10分钟后,周丛红出现在厂区。“我让座、让吃工作餐,都被回绝,直接谈事。”王义夫说,对方问完后就说,下午上班即回复。下午1点30分刚过,电话来了,周丛红开口便说:“通信公司承诺一周内安装。”6天后,王义夫再次接到周丛红的复电,问通了没?得知没有安装,周丛红当时很气愤,说马上追问。王义夫说,离“一周内安装”的承诺还剩1天。“好,就等一天。”次日接近下班的下午4点30分,着急赴宴的王义夫看到周丛红出现在门卫室,正与通信经理通话,要求对方马上沟通,现场督办安装。

    接近下午5点30分,通信单位负责人到厂,协调施工队进驻,当晚连夜安装了网络,确认畅通,周丛红才离开,既没吃饭,也没客套表功,就这一个细节,让王义夫感动不已。

    而最让他感受“吉林效率”的是长春新区每年不断更新完善的服务企业人才的政策、举措。“企业高管微信群”就是其中一个,它是让企业与政府建立“全天候”联系,解决了一周内困扰企业一年的网络问题。“新区从一把手到各部门负责人都在群里,企业家有问题在群里一问,无论是关于人才还是营商问题,甚至是垃圾清理、停电,只要问,都是‘秒回’!”王义夫介绍说,微信群没有中间沟通环节,这种效率非常高,受到企业家和高管们的一致点赞。

    细数这些年来,新区各部门的暖心服务,王义夫的感受是,政府部门就是企业的“娘家”。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源。为帮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各部门以超高待遇“呵护”着企业的核心专家、管理者,企业高管住房、孩子上学,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给予特殊照顾;每月一次的企业家座谈会,探讨的话题涉及产业发展、企业规划、人才引进、市场营销,帮企业出谋划策;每年还带领企业到全国高校举办招聘会,为企业增才蓄力。

    “我是被引进的人才、创业者,现我也是帮吉林引智招商的企业家之一!”王义夫说,每次回上海和朋友、同窗聚会,忘不了的话题就是鼓励他们来吉创业发展。他说,自己是编外“招商人员”,但心里却是真心实意,因为发现吉林良好的创业空间和发展潜力,就想让更多身边人也来“掘金”。

    海归留学生 返乡工作既是故土难离也看好发展前景

    如果说王义夫是上海归来的“海归”人才,那么陈卓则是海外归来“海归”人才。两人履历相差甚多,却也有殊途同归的地方,那就是同样看好吉林省的发展前景。

    陈卓,吉林省辉南县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外企工作数年。后做日语翻译,多年前到日本留学,研读福祉学,福祉是一种人文科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看护学等多种领域,重点关注的是对高龄者、儿童,还包含残障人士方面等照顾、康养等,“福祉人才”属于高就业领域。

    “我大学毕业时一直在吉林工作,因老家在这,可以照顾父母。当时在一家外企工作,后来企业需要我到大连工作,因有孕在身,选择了辞职。宝宝长大后,一直做日语翻译,并考研究生继续深造。”陈卓说,当时感觉到只做翻译,职业空间有限,读研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专业是福祉学。

    这次难得的机会,让她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我在日本了解到,最初福祉学并非热门专业,但社会步入老龄化,这个专业现在越来越重要。”陈卓说,这让她认识到,不必紧跟热潮走,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潜力。曾梦想去北上广发展的她,此刻更加坚定回到吉林发展的信念,因为吉林的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发展潜力都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日本学成归来后,她毅然拒绝了很多看似很热门的机会,选择回到长春。“我做日语翻译时,老板就认识我,当时有过合作,得知我从国外回来发展,就建议我到他新区的工厂发展。”陈卓说,自己就这样扎根在了长春新区。她选择从最难的基础做起,起初是销售代表,因表现优秀,后提升为总经理助理。

    作为家乡人,陈卓视野里的吉林人才环境、人才政策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春市人才新政聚焦重点行业,直接激励专业人才。实行高端人才年度奖励,对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人才专项奖励的形式,返还其缴纳个人所得税中市区两级留成部分;对企业引进的大学毕业生,按照本科、硕士、博士3个类别,分别发放3万元、5万元、8万元安家补助……长春,正用“真金白银”的诚意表达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

    “这些年,长春的环境很好,发展速度很快,我从日本回来,就是想赶上这班快车,好好干一番事业,为家乡做点贡献。”陈卓说,近期长春新区将组织她和其他企业高管前往清华、北大去招揽高端人才。她说,自己能真切感受到这份“诚意”。吉林全面振兴发展,重在得才、用才。如今,吉林正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人才展开热情的怀抱。

    陈卓的感受也是其他企业高管和高端人才的共同感受,从前企业招揽外地人才,留得住是个巨大考验,首先住宿就是一大难题。如今,在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园的人才公寓内,独立卫浴、空调、电视机、办公桌椅、衣柜、床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每套面积47平方米,提供的是酒店式管理服务。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完全可以满足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

    返乡就业、落户长春、走上高管岗位以及切身的感受……陈卓说,自己这个“海归”就是最好的见证者和最有力的人才样本。她说,吉林越来越受高端人才所关注,除了暖心的人才政策外,最主要的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趋势,能够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能够扶持和助力人才往更好、更高的领域一直走下去。

    资深老专家 一年有半年时间在新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我喜欢吉林人、喜欢吉林山水,所以我退休后还坚持每年到吉林长春新区讲学,我看好这里的发展潜力!”今年67岁的上海人陆浩增是长春的“老熟人”,他说,自己和吉林省很有缘分。早在2003年,他参与了长春轻轨3号线的闸机软硬件的设计。退休后,他受聘于长春新区科技企业,做研发、设计的特聘专家顾问。

    陆浩增说,吉林省是个有灵性的地方,无论是当年闯关东的故事,还是一汽、长影等影响几代人的著名品牌,都彰显吉林人锐意进取、吸纳人才、聚集人气的的巨大优势。陆浩增18岁参加工作,是新中国较早的一批技术工人,通过实践中的自学,成为电子设备软硬件方面的专家。“我现在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在长春新区,近期我还要去,但主要是培养和指导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陆浩增说,从2015年受聘于企业开始,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北漂”、“沪漂”转为扎根吉林,这种变化趋势既让他振奋又让他好奇。

    “我曾经和这些大学生交流过,他们中不乏有吉大、东北师大这样名校的学子,谈到留在长春,他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核心还是喜欢这里的就业环境。”陆浩增说,他发现,无论是政府各部门还是企业自身都开始重视人才发展,给待遇、给空间,让人才安心发展,这是最大的吸引力。

    陆浩增每年几次往返吉林与上海之间,这对于年过六旬的他来说是件很疲惫的事情,但他依然乐意于此。“家人劝我别折腾了,好好在家养老,但我知道,现在吉林正快速发展,长春是发展的龙头,新区是先锋军,我不能错过这样一轮崛起,我要参与其中,成为参与者和贡献者。”陆浩增说,看到吉林这种重视人才的风气,就让人有种由心而发的蓬勃动力,就想要留下来,就想要有所作为。

    “目前吉林的发展的总体实力略弱于南方沿海城市,但论潜力,吉林已经跻身上游。”他认为,未来10年—20年将是吉林快速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高端人才在一线高房价、高竞争的环境中,会越来越青睐更适于生活、发展的吉林来开拓事业。同时,他也鼓励身边的人,抓住机会到吉林来发展、投资和就业。

    记者手记:

    “最近特别忙,要搞人才评选,这几天还要率企业去清华、北大招揽人才,每年都会定期组织!”长春新区党群办公室副主任兼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奇志是个大忙人,采访他时,办公桌旁摞着高高的申报材料,他说恨自己没有“分身术”,那样就能为企业做得更多。

    制定政策、落实政策、高端人才招聘活动、受理申报长春新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王奇志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留住人才,企业才能有发展底气。

    2019年,长春新区推出“优化营商环境20条”。今年,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又研究出台了“新50条”,根据企业需求进一步拓展、延伸服务范围,打造新区营商环境的“升级版”。疫情期间,长春新区又率先出台助企15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9条和扶持外资外贸企业政策,并明确了具体措施、部门、标准和时限。仅今年疫情期间,就为企业兑现资金505万元。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吸引和集聚本地高校优秀毕业生,今年,长春新区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5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签订了长春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业学校签订了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促成30多户企业与院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政校企”的有效联动,为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希望高校师生走进新区优质的企业,除开展实习外,向低年级、科研方向延伸,精准对接学科,提前储备人才;企业也可以通过明确人才培养路径,吸引更多毕业生走进新区、留在新区、服务新区。”王奇志表示,未来他们还将谋划拿出“奖学金”对企业同意、大学生本人有意向留在新区工作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借此提升新区企业的吸引力,让好的人才留下来、工作好。让企业不再为人才担忧,一心谋发展,为此他们还要做更多、更多。/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刘佳雪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蒋盛松摄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