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的小山村——这是很多人打小就有的记忆。
柳河县红石镇四清村村民也有这个记忆,可越来越淡了。走进村子,树木葱郁、花草掩映,青瓦白墙的村舍,门前不时有轿车停靠。偶尔几缕炊烟,袅袅娜娜,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
“现在的村民时尚,开着轿车去种地,家家户户用燃气,烧柴做饭的越来越少了。”驻村5年,第一书记王雨佳很有感触,如果不看周边的农田,这里越来越不像农村。
翻看一组老照片,5年前的四清村还是省级贫困村,推门泥土路,举目是荒山,贫穷、落后。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曾感慨“故乡没有工作,他乡却有乡愁”。
从全村贫困户65户169人、村集体40多万元外债,到2018年脱贫摘帽、2019年村集体产业收入达到50万元,建成3个采摘园、1个产业园区……
5年的时间,四清村究竟发生了什么?
修了一条希望的路
从柳河县城出发,沿通梅公路,翻过5座山,再行驶4.4公里山路,便来到了四清村。
而在2016年前,正是这4.4公里的山路,阻断了四清村与外界的联系。由于路难行,村里的粮卖不上好价钱,果儿销售不出去……更尴尬的是,姑娘不愿意嫁进来,小伙子不愿意回村……
村民代表大会上,王雨佳动情地说,尽管老生常谈,但四清村要致富,必须先修好那段山路。
消息传开,村里一下子热闹起来。“这是村里几辈人的梦想,以前修好几次都半途而废,这回有扶贫工作队帮咱,相信一定能修好!”
村民信任,队员们个个眼圈发热。
“这是鼓励,更是动力。”2016年初,王雨佳和村干部开始了“跑路”工程。白天追着相关部门要指标、协调扶贫资金,晚上研究途经路线,占用村民耕地就挨家挨户点对点地做思想工作。4个多月的努力,村民联系外界、走出家门的“希望之路”终于修好了。
王雨佳说,路通那天,盛况空前,村前广场一夜欢歌。村民即兴吟唱:“百花红烂漫,果香飘四方。走上希望路,乡亲笑开颜。感谢共产党,感谢咱政府……”
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路通了,村民的心思也通了。
落地一批产业项目
路通了,咋能持续增收致富?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费尽了心思。
2016年末的一天,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全体成员来到了房利君家。
“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干部来家里,当时有点儿晕。”房利君清晰地记得,大家很正式地和他谈,目的只有一个,村里帮建果窖、建停车场,让他发展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
“干!领导信任,一定干好。”房利君紧张、激动。
从那时起,村民经常看到房利君在村里串东家、访西家,邀请村民一起成立合作社。一年多的努力没白费,现在,52户村民参加了合作社,苹果种植面积达500亩。
村民致富,往往靠人带。两年来,一个带头人的故事,在村里流传。
杨俊良,村支部书记,老少村民都称他为“书记”。
2018年,县里组织村干部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所有人都被当地大棚种植吸引。回来,连开3天推广种植大会。会场始终鸦雀无声。
看着心存顾虑的村民,杨俊良大手一挥说,“我先干!”
第一年“手生”,2.5亩大棚种植草莓获利不到10万元,而今年半年时间就挣了10万元。“现在,天天有村民追着我要一起干。”杨俊良说。
项目,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儿。项目,也接二连三落地。
随着项目的增多,需要打工的人也在增多。“现在村里没有闲人,不是在承包种植,就是在打工、经商办厂。”杨俊良说,除了老弱病残,人人都有活干。
村民说,家门口挣钱,再也不用犯“乡愁”了。
开始了幸福新生活
走进村民张爱琴家,干净整洁的院落里,明净的窗户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勤劳。客厅内空调、冰箱、彩电,厨房里电磁炉、电饭煲等电器一应俱全,洗手间里热水淋浴、抽水马桶,其现代化水平不亚于城里。
“请进,快进屋。”正准备做直播的张爱琴带着乡村人的热情和纯朴。
一直在外地做生意的张爱琴,了解到村里的变化,欣喜异常。回到村里,她自办酒厂。为保品质,她亲自选择水、收购粮食,一粒粒地挑选,并定时做网络直播。如今,不仅带动十几位村民致富,生产的酒也已推广到大连、广州、深圳等地。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村前广场,村民们载歌载舞,一片欢声笑语。
“百花红烂漫,果香飘四方。走上希望路,乡亲笑开颜。感谢共产党,感谢咱政府……”这首歌,成了村民每天必唱的曲目。
歌声嘹亮,响彻山野。
/吉林日报记者伊秀丽曹梦南赵广欣杨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