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7日
首页
第A11版:人物

吉林省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红丹:

“去武汉支援, 是我人生中最自豪的决定!”

    从北国春城到江城武汉,13批1222名吉林医疗队队员,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面孔,却在危乱中展现出善良与勇敢,不退缩,不犹疑,冲破黢黢寒冬,与春天一同抵达,以涓涓暖流,消融冰霜。长春市妇产医院乳腺外科护士长,36岁的王红丹正是其中一员。32天武汉抗疫,14天长白山休整,告别两个多月后,王红丹早已回归工作岗位。但回顾支援武汉抗疫的日子,她仍说一切都还是历历在目。

    作为吉林省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她与队友驰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重症患者的护理。这是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之一,任务非常艰巨。提前三个小时准备上岗,用40分钟穿脱防护服,戴五层医用手套……超大的工作量,曾让她腰酸背痛,汗流浃背,累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即便在最艰难的一线,她还是在抗疫日记中坚定写着:“支援武汉,是我人生中最自豪的决定!”。

    无奈的“谎言”

    怕年迈父母担心谎称在省内抗疫

    “春节刚过,我就开始关注疫情,并第一时间向院里递交了请战书,但没有回信,所以一直正常工作,出发的命令来得很突然,2月19日下班的路上接到通知……”王红丹说,当时爱人开车,两人正在回家路上,接到院领导紧急召集电话,顿时心跳加快,有了出征的预感。

    到了医院,领导告知她,要带10人队伍去武汉时,她激动又忐忑。“一直期待能去武汉抗疫前线,真的实现了心情又很复杂,但来不及多想,赶紧交接工作,准备行囊。”王红丹说,回家简单收拾了行装,就将情况告知了爱人。“当时我爱人很支持我,但也有担心,希望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去武汉与我并肩战斗,这样可以互相照顾。但我说,最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得知我的担心,爱人当即表示留在家照顾好老人,让我放心地去湖北支援”。

    三年前,王红丹父亲进行了一次胃癌手术,当时是胃癌晚期,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是创面很大。一年的术后化疗,胆囊又出了问题,连续四五次急诊到医院治疗。“2019年,我父亲肝功受损严重,做了五个小时的手术,至今还在恢复阶段。”王红丹说,父亲平时最听她的话了,她怕父亲着急上火,也担心自己不在家,年迈的母亲能否照顾好父亲。但疫情紧急,21日早晨她偷偷来到父亲的房间,看了一眼61岁的父亲,连招呼都没打就走了。怕父母着急上火,王红丹从出发去武汉到完成任务回来,全程瞒着父母,没告诉他们自己的行程。

    “爸妈,红丹在省内医院支援呢”“疫情紧急,她就住在医院VIP病房,环境特别好,所以不用担心”……父母住家里,王红丹不能和爱人视频,怕父母察觉出什么,只能每天通过微信报个平安,然后由爱人转述她的工作状况。

    夫妻俩“唱双簧”瞒着年迈的父母,一次次善意的谎言,王红丹心里也有些不好受,“没办法,他们要知道我在武汉,得有多担心”。自古忠孝难两全,一直到回到家一刻,她才吐露实情,但爸妈还是很骄傲女儿疫情面前的挺身而出。

    高压的“疫”线

    戴五层医用手套近一个小时

    2月21日,吉林省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湖北武汉,背上重重行囊的王红丹列在其中,一脸的凝重与兴奋。“在飞机上,我还非常亢奋,想象3个多小时落地后怎样开展工作,但当走出机场,心情就变了。”王红丹说,坐在通往驻地的大巴车上,沿途车流稀疏,了无人迹,恍若空城,当时心中隐隐升出一丝恐惧,但这一切都很快被忘记。“到了驻地打扫卫生,忙到后半夜2点,我记得箱子特别重,平时一个人根本拿不动,但到了武汉,一行10人都变身女汉子,自己抬上了楼。”王红丹记得,队员入睡后她又清点物资、梳理流程,一直到5点多才睡,一个多小时后就醒了,7点准时为队员建立健康档案,当时的状态是头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经过短暂休整和培训,5天后,她和队员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患者的护理。

    “虽然临行前做好了各方面准备,但进入病区前,心中难免有些忐忑,提前三个小时起床,用将近一个小时穿上防护服,需要佩戴双层医用防护帽、双层医用口罩、五层医用手套,近视镜外面还要加上护目镜。”王红丹回忆,她当时与队员们相互鼓励加油打气,一遍遍地复习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和动作要领,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多种防护物品的系带交错附着在头部,长时间可能导致缺氧,让人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有时,王红丹和同事们不得不短暂休息一下,调整好呼吸,待症状缓解后,再投入到下一轮的战斗中。

    “戴着五层手套,平时简单的输液、采血都变得很复杂。”王红丹说,平时一些非常简单的操作,在隔离病房都能让她挥汗如雨。武汉多阴雨天气,往往汗水打湿了内层的贴身衣物,冷风一吹,透心的凉。  温暖的记忆

    “我帮夫妻患者传话彼此加油鼓励”

    “我所在的疗区,很多是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很多生活无法自理,需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等一切事项。除了给患者打针、抽血、喂药、处理病案等工作,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陪患者聊天。”王红丹说,由于病房隔离封闭,患者普遍存在着恐慌、焦虑、抑郁情绪,情绪疏导需求急剧上升。

    “身体和心理哪个都不能掉队,除了战胜病毒,我们还要‘医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王红丹说,有些患者担忧家人,因为他们被确诊后,家人也已被感染,却又不在同一个病房,这些患者因为与家人分离而非常焦虑。 

    其中,一对来自内蒙古的老夫妻让她印象深刻。她们原本春节来武汉旅游,随后双双感染入院。由于男女患者不能混住,两人不在同一个病房,但彼此又一直牵挂着对方,于是王红丹就想出一个办法:当两位老人的“传话筒”,把他们想说的话告诉对方,让他们彼此安心养病,配合治疗。没多久,两位老人康复出院,离别时一直放着《你是谁》那首歌,上车时还掉了眼泪,王红丹很感动,很想哭,可是哭了口罩就会打湿,只能忍着。“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和患者说再见的,只能笑着祝福他们,跟他们说,咱江湖再见。”

    远离故乡和疫情作斗争,感觉不适和压抑的不仅仅是患者,医护人员也有孤独时刻,包括王红丹在内的女队员有时深夜下班,想起家人会偷偷落泪。王红丹作为长春市妇产医院10人队伍的领队,深知大家的心情。为给大家提振精神,鼓舞士气,她经常用一些温暖的细节,让队员感受家的温馨。比如有队员过生日,她会组织大家一起拼凑小蛋糕、拿出酸奶和水果,为过生日队员送上祝福,让她们感受到团队的关怀。得知有的队员过于紧张,深夜失眠,她紧急联系心理专家进行干预疏导,让大家以饱满的精神奋战在岗位上。

    安抚患者、关心队员的同时,王红丹也不断做自我的情绪疏导。“在最紧张焦虑的日子里,我坚持写抗疫日记,以此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我也会转移自己的情绪,比如有时候听到患者的一声谢谢,心里就又有了奋战的力量,心里暖暖的。”王红丹说,她每天最开心的是有人出院,看到患者身体健康走出疗区,感觉像是自己获得胜利一样。但她却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英雄,她认为,上一线就和军人上战场一样,只是普通人,“疫情终将过去,我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城市,只希望那时大家也能对我们多一些理解,对这个行业多一些理解。”

    身边人说:

    “为她和全体队员感到无比自豪!”

    王红丹作为医护骨干,主动请战奔赴抗疫一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保卫战中,与武汉人民共克时艰,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与疫情决战,坚守战斗到最后,为湖北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尽显了‘长春妇产医护’的英雄本色。我为她和全体队员感到无比自豪!

    ——长春市妇产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晓杰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雪 报道

    受访者本人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