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有效推进中国(珲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珲春综试区)建设工作,近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国(珲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基于珲春的区位条件及其功能定位,按照“立足珲春,面向东北亚”的思路,集聚资源要素,加强区域互补,努力打造珲春“一城、两区、多园”的跨境电商发展新格局。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引进培育3家以上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打造3-5个功能型和产业型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和改造一批跨境电商边境备货仓与海外仓,建设一批跨境商品展示线上线下体验店。
打造珲春“一城、两区、多园” 跨境电商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一城、两区、多园”分别指的是,一城:围绕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连三国、通五国的区位优势,有效衔接日、韩、俄市场和资源,全力将珲春打造成为东北亚跨境电商商品集散基地、“双创”基地、售后服务维修基地。
两区:依托珲春综合保税区和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引导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与“互联网+边贸”实践区,形成功能差异化定位和协同性发展,激发跨境电商创新活力。
多园:统筹推进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东北亚通道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通过跨境电商服务行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从而形成多个专业性功能型跨境电商园区。努力将珲春综试区建设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抢占数字经济战略制高点,推进珲春产业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以建设成为具有珲春特色的我省对外开放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集聚区为总体目标,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引进培育3家以上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打造3-5个功能型和产业型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和改造一批跨境电商边境备货仓与海外仓,建设一批跨境商品展示线上线下体验店。建成珲春综试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珲字号”品牌产品,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形成百亿级的跨境电商交易市场。助推珲春成为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和制造业、跨境电子商务融合的典范,促进珲春经济高质量发展。
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
要突出珲春口岸优势,创新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四大平台、七个体系”;突出珲春本地特色,围绕“一城、两区、多园”格局,首批选择珲春综合保税区和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为跨境电商两大先行区域,合力形成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与“互联网+边贸”实践区的双动力集聚板块;推进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模式及其服务业态创新,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探索跨境电商合作新机制,有效激活珲春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潜能。
搭建跨境电商四大平台。
一是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单一窗口”建设,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机制,统一信息标准规范、备案认证和管理服务,推进海关、税务、外汇、商务、市场监管、邮政、交通、银行、保险、园区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数据交换,形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通关全程无纸化,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二是搭建线下综合支撑平台。包括园区和项目支撑平台。园区支撑平台采取“两区多园”方式,建设珲春综试区线下综合园区。通过集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等,提供通关、物流、金融、人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三是搭建人才孵化平台。开展政府、学校、协会、企业合作,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培训基地。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一批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专业化、国际化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服务市场。
四是搭建创新发展平台。鼓励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创新,为创业人员提供场地、人才、技术等支持和创业平台孵化服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吸引有实力的跨境电商创新制造企业入驻珲春市,不断扩展跨境电商交易模式,推动服务业态持续创新。
建立信息共享
等七大体系
建立跨境电商七大体系。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体系。依托区域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服务中心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建立多位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合作机制和共享平台,打通“关、税、汇、商、物、融”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与跨境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仓储企业等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提供数据技术支撑。
二是建立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利用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可查询、可追溯的特点,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探索为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提供在线支付结算、线上融资、在线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三是建立智能物流体系。发挥珲春市连三国、通五国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长珲高铁、珲乌高速、中俄机场及俄朝10余个优良港口,在现有珲春-扎鲁比诺-釜山(新、束草)航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跨境电商陆、铁、海、空国际运输线路,打造东北亚地区国际物流枢纽中心。
四是建立电商信用体系。探索建设珲春市“跨境电子商务诚信交易监管服务平台”,设立各监管部门互评互认的“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和“个人信用系统”,对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经营企业、支付机构实行信用评级,对相关监管场所经营企业或管理者进行信用评估,形成“公共信用管理”负面清单。
五是建立质量安全体系。依托企业和商品的信息备案认证体系,建设珲春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
六是建立统计监测体系。明晰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标准,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系统。
七是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风险信息采集机制、风险评估分析机制、风险预警处置机制、风险复查完善机制,以流程节点风险防控为重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全流程的专业风险分析,有效防控数据存储、支付交易、网络安全的技术风险,以及产品安全、贸易摩擦、主体信用的交易风险,为政府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决策辅助和服务保障。
重点打造跨境电商核心区域
等四项内容
其重点工作为:一是打造跨境电商核心区域。以珲春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及功能布局,重点开展“零售进出口9610模式”和“网购保税进口1210模式”,适时开展售后维修业务,建立以保税备货、进口集散、出口集拼、仓储物流、展示体验、质量溯源、创业孵化等为特色的外向型产业体系。通过电子账册转换,实现区内货物与跨境电商销售平台的无缝连接。打造“互联网+边贸”实践区。
二是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跨境电商载体建设。紧紧围绕珲春综试区建设目标,打造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载体,加快推进和壮大珲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聚规模,在国内外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珲字号”品牌。
加快跨境电商配套服务建设。加快跨境电商供应链基地建设。
三是推动跨境电商模式及业态创新。鼓励构建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模式,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融合。
推动跨境电商服务业态创新。引进社交电商、新零售、全渠道营销业态企业,助推其在优势行业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行业营销渠道发展。推动跨境电商物流配送创新。推动进口产品集聚分销模式创新。
四是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提升跨境电商人才服务水平。
同时,吉林省人民政府对《实施方案》的解读中称:起草《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时,先后征求了海关、税务、财政等20个中省直部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经过了公众意见征询、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合法性审查和决策咨询委员会法律意见咨询等规定程序,形成送审稿,经省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主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五部分。
关于发展定位:基于珲春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提出了“一城、两区、多园”的跨境电商发展格局。“一城”是将珲春打造成为东北亚跨境电商商品集散基地、双创基地、售后服务维修基地;“两区”是分别依托珲春综合保税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和“互联网+边贸”实践区。“多园”是打造多个专业性功能型跨境电子商务园区。
关于发展目标:提出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引进培育3家以上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打造3-5个功能型和产业型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和改造一批跨境电商边境备货仓和海外仓,建设一批跨境商品展示O2O体验店,建设完成珲春综试区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珲字号”品牌产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百亿级的跨境电商交易市场。
关于主要任务:在商务部等14部委要求复制和推广“六体系、两平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突出珲春口岸优势,创新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出建设“四大平台、七个体系”核心任务。主要包括:线上综合服务、线下综合支撑、人才孵化和创新发展“四大平台”;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质量安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七个体系”。
关于工作重点:结合珲春实际,围绕发展目标任务,主要就跨境电商核心区打造、产业功能区建设、模式及业态创新、人才培育等四方面提出12项工作重点。在跨境电商核心区域打造方面,重点建设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和“互联网+边贸”实践区“两区”;在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建设方面,重点加快跨境电商载体、配套服务和供应链基地“三项建设”;在推动跨境电商模式及业态创新方面,重点推动跨境电商应用模式、服务业态、物流配送和进口产品集聚分销模式“四个创新”;在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方面,重点加大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力度、提升跨境电商人才服务水平和建立跨境电商“双创”支持体系。
关于保障措施:《实施方案》围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促进工作顺畅衔接、形成合力。/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陆续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