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洮北区坐落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处于宽广的松嫩平原西端,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和国家“天窗”县(区),是白城市唯一市辖区。全区幅员面积257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79万,下辖13个乡镇162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5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13户12962人。脱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聚焦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目标,围绕“六个精准”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大力实施全盘包保、全员参战、全线出击、全程问效“四全攻略”,将一切政策、资源、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聚焦,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年累计减贫7001户12736人,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剩余贫困人口112户226人,贫困发生率由6%下降到0.1%,并顺利完成区级自验,成功通过市级初审。截至目前,各项退出指标均已达到退出标准。
庭院经济种出增收希望
洮北区洮河镇楚伦村村民董淑芳是一名贫困户,2019年,她在村里的号召下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在自家的小园里种上了村里引进的新品种大豆,三亩多地的大豆在董大姐的精心侍弄下,长势喜人,董淑芳特别高兴,“这大豆长得特别好,你看,这都长得快有我腰高了,结角也厚。我这豆子一部分用来榨豆油,一部分用来做豆腐,看今年这产量肯定是个大丰收啊!”
董大姐性格开朗,头脑更是灵活,她家的庭院经济不仅仅是种植,她还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养了100多只鸡,董大姐说,平常她家的小鸡也不怎么喂,就散放到园子里,省了鸡饲料,还给小园庄稼除了虫,一举两得。
在洮河镇楚伦村,尝到庭院经济甜头的不只董淑芳一个人,村民杨柏秋也在自家的小园里种上了一亩多地的黏玉米。“我这个小园子虽然不大,可是今年长势还不错,卖了玉米的钱加上政府给的补贴,这点黏玉米怎么也能挣2000多块钱呐。”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确保全区脱贫摘帽各项任务目标的全面完成,洮河镇楚伦村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让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的“聚宝盆”,使小庭院做出了大文章。
小棚膜带来了大效益
洮北区东风乡长发村贫困户韩桂兰、张恩福老两口年岁较大,身体又都不好,患有腰间盘突出、心脏病、小脑萎缩等疾病,常年离不开药物。加入长发村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年来 ,合作社累计为老两口分红3100余元,极大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提起分红钱,韩桂兰大娘有些激动,“去年人家给分了2100块钱,今年又给分了1000块钱,我老伴有病离不开人,我没去住院,在家吃药打针的钱全靠这个分红钱啊!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长发村属洮北区近郊村,人均耕地仅有0.6亩,但村里的贫困户要脱贫,不能没有项目。2018年,在各级部门和包保单位的帮助下,长发村投入扶贫资金90万元,利用闲置土地建成三栋800平方米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对外发包经营,采用补差式分红的方式包保帮扶该村贫困户,同时,合作社用工全部使用该村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和贫困群体,这也有效地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长发村64岁的低保户周桂芝自项目建成后,每年都在合作社里打工,干一些除草、浇水、牵绳的零活,一年干五个月就能收入近万元,让她十分满足,“我这年纪大了,但身体还行,能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可上哪打工人家也不敢用你呀。这不村上和合作社照顾我,让我在这干点零活。活不累,干五个多月大概能挣1万块钱那,我挺知足。”
长发村党支部书记孙海军说,几年来,在各级部门和包保单位的持续扶持下,各项扶贫好政策在长发村精准落地,村里发展的脚步不断向前推进,如今长发村贫困户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2019年11月19日至29日,洮北区接受了市级脱贫摘帽初审。核查期间,市级初审核验组,通过发布公告、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座谈访谈、查阅资料以及入户走访等形式,对13个乡镇、27个贫困村,13个非贫困村的1525户3323人进行了实地核查。经过市级初审组核验,该区贫困人口错退率、漏评率均为0,综合贫困发生率0.103%,群众认可度99.43%,贫困县退出的12项指标,均达到退出标准。
下一步,洮北区委、区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咬定目标任务、持续精耕细作,扎实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确保脱贫不返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陆续 报道 图片由洮北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