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首页
第A13版:人物

支援湖北医疗队医生、长春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刚

自制“小窍门”应对呼吸困难 还成了疗区流行语

    李刚,长春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共产党员,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春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吉林省康复医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重症医学24年。2003年非典期间,他先后两次进入非典疫区工作,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累计33天;2009年甲流爆发,他进入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病房指导工作15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他率队出征武汉56天,送出完美“答卷”;在国家出现险情之时,他屡屡逆行向前,他的负重前行,为祖国换来了岁月静好。

    接起电话之时,李刚医生正在长白山休养,从2月1日晚上11点半接到医院通知,2月2日赶赴武汉进行支援,已经过去了60多天。

    “2月2日走的,3月28日回来的,一共56天,我记得清清楚楚。”李刚说,支援武汉的这56天一直很匆忙,如今终于有了闲暇,在武汉支援的一幕幕,便如同过电影般展现在他的脑海里……

    得知疫情后首批递交请愿书

    连夜接到通知支援武汉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李刚得知新冠疫情的相关信息要比一般的医护工作者要早一些。“当时知道的是武汉有了新型肺炎,但具体什么情况不太掌握,其实在1月中旬开始,我们医院就接到了省卫健委的相关通知,医院院党委也非常重视,在医院的院感科、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等部门提前做了准备,到了1月23日,武汉封城了,那时候我们就知道问题严重了。”李刚表示,虽然正赶上过年,但他却一天也没有休息过,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都已经进入戒备状态了,他作为医院专家组的成员,24小时值班,即使是回到家,只要有发热的病人到医院,他就会从家赶回来。

    李刚清楚记得,他是在2月1日晚上11点半接到医院电话的,“电话里通知我们2月2日就要搭乘飞机飞往武汉支援,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非常少,只有不到半天的时间。”不过,作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的李刚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早在过年后,我们院里的医护人员就开始主动递交请战书了,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更是责无旁贷,最先请愿的。”李刚说,大年初二,长春市中心医院派出了首批医疗队前往武汉支援,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等待医院的调令。

    “我们医院前后一共有3批医护人员赶往武汉支援,共有28名队员,我是第二批去的,第一批我没去上,是因为长春这边也需要有人留守维持科室正常运转,不能整个科室都派过去……”李刚说,在得到通知后,他迅速整理好行装,“可以说,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作为一名党员,在国家有难,需要我挺身而出的时候,我是责无旁贷的。”

    从医25年 家人对其叮嘱是“能多救几个就多救几个”

    “家里人还是挺支持我的,虽然也担心,但毕竟我从事重症医学科已经25年了,这些年也常有任务,他们多少也都习惯了,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也先后两次去了前线,所以她们还是能接受的,只不过我今年49岁了,她们怕我身体吃不消。”李刚说,临行前他给父母打了电话,父母一再叮嘱他“能多救几个就多救几个,全力以赴,别担心家里”。

    李刚表示,自己的家人对他都非常有信心。“毕竟我面对的患者大多数都是重症、危重症的,他们也相信我有能力保护好自己,更多的是鼓励我,让我别有顾虑,在前线把工作干好。”李刚说,当天家人送他去机场的场面很轻松,并没有依依惜别那种情绪。“家里人都相信我,能够健健康康回来,完成任务。”

    自制“小窍门”应对呼吸困难

    还成了疗区流行语

    2月2日晚上8点钟,吉林省支援武汉医疗队的飞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到了武汉就上岗,我们进驻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个院区在当时很出名,是武汉最早开放的收治重患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李刚表示,在他们赶到之前,同济医院的同行们已经坚持奋战了半个多月了,他们的到来缓解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压力。“当时医院都是满床的,武汉当地的同行说实话已经精疲力尽了,我们入驻后立即开展工作,制定诊疗方案,在2月5日就顺利交接了,当地的同行见到全国各地的支援队伍,都是非常感激的。”

    工作开展以来,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防护装备关”。“手套要戴三到五层,防护服里面是高温消毒的病号服,外面还有一层,口罩护目镜,穿上之后真感觉要窒息了。”李刚说,最开始的时候,穿脱一次防护装备,就需要四五十分钟。

    “超过两个小时,就憋得难受,我还总结了一个小窍门,别说,还挺有用,那就是‘争一口气,出一口气’,跟着节奏就不那么难受了。”李刚表示,慢慢地这个小窍门成了疗区内的流行语。

    有一位70多岁的病患便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有一次去洗手间,她摘掉氧气面罩觉得很难受,走几步,就得停下来歇一歇。于是,她便念出,“争一口气,出一口气。”再走几步,再默念。等李刚查房见到她时,这位病患轻轻拉住他,悄悄说,“你的办法真管用。”

    为节省防护装备

    医护人员“节衣缩食”

    李刚回忆,为了节省防护设备,所有医护人员都“节衣缩食”。

    “进入疗区前,我们所有医护人员都尽量不吃太多东西,少喝水,就怕上厕所,浪费防护装备,而且还耽误时间,有这个脱衣换衣的时间,我们更希望多去查几个房间,给更多的患者做做心理疏导。”李刚说,在疗区内,基本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会使用成人纸尿裤,“正常护目镜三四个小时就是极限了,我们经常要连续戴六七个小时,你们在电视上都看到过,我们所有人都被勒出了大花脸。”

    李刚团队所负责的疗区一共有50余名危重患者,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由于医生人数严重不足,一圈查房下来至少得3个小时,而重患本身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病情,遇有突发状况随时处置,工作期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性强,咽拭子、鼻咽拭子检测,患者鼻咽部受到刺激会引起打喷嚏或咳嗽等造成飞沫传播,危重症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需要全力抢救等情况,医患随时随地进行着近距离的接触,防护工作一旦疏忽,随时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对每一个人而言,风险与压力极大。

    “最初还比较担心,后来就习惯了,就跟上战场一样,到了战场,什么都不想了,就是治病救人!”李刚说。

    从陌生到熟悉

    武汉患者用手势为其点赞 

    在武汉抗疫的这段日子里,李刚最感动的就是武汉当地患者的乐观精神,这些患者虽然被病痛折磨着,但依然乐观,积极配合治疗,并且互相打气,显示出了强烈的求生欲。

    “其实感动的事特别多,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刚开始去的时候,患者都不认识我们,但知道我们是从吉林来支援的。他们开始用当地话跟我们表示感谢,见我们听不懂,就用手势给我们点赞。”李刚说,虽然这些患者年纪从20多岁到80多岁不等,但都非常乐观。“每次看到我们医生去查房,都特别开心,会拉着我们聊病情,聊生活。”

    让李刚铭记的一幕是疗区内有一对老夫妇,二人并不在同一个病房,平时也见不上面,但彼此知道都在医院治疗。“每次我去给老太太查房的时候,她都会问我,她老伴儿怎么样,让我为他老伴儿加油打气,其实他老伴儿也是一样,还没等我说他的病情呢,就先问对方的情况。”

    李刚说,在疗区这些天里,他除了是一名医生,更是这些患者的朋友,在他的防护服上除了写“吉林李刚”外,还有两个大字——加油, 他说,这不只是同事们彼此之间的鼓励,也是送给病患的祝福。

    每次查房结束后,站在门口的李刚,总会回身对病患们竖起拇指,而此时,病患们也会慢慢抬起胳膊,竖起拇指,轻轻说着,“一起加油!”

    他从抗疫斗争中体会到了民族的凝聚力

    在这次抗疫作战中,李刚带领团队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整个疗区治愈率高达88.1%,无一名医护人员感染。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次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在执行这次任务期间,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那种强烈的凝聚力,无论哪的医护人员,都赶到了武汉,我们聚在一起,都在竭尽所能去奉献、去帮助这座城市渡过难关,这种感受,可能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到。”李刚说,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是一句口号,除了我们医护人员外,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都在奉献。”

    李刚表示,自己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是他的工作,他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我是重症科的医生,这个时候就该我上场,正好能把我的一技之长发挥出来,其实换成别的群体,如果祖国需要他们,他们一样会冲上来的,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凝聚力,我坚信,所有为这场疫情付出过的人民,都是英雄。”

    同事说

    有他在 我们都很踏实

    “他就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带着我们在前线冲锋,有他在,我们都很踏实。业务上,他作为科主任,自然是没的说,业务能力突出,会根据病人病情定制不同的诊疗方案,带着我们去查房,为患者做心理辅导;生活上更是关心我们每一个在前线工作的人,叮嘱我们如何做好防护工作,关心我们的饮食起居。”

    ——同事杨磊 

    /城市晚报记者 陆续报道  受访者本人供图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