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双辽市被确定为吉林西部干旱、沙化、盐碱特困片区县,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全市有50个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51户20562人,贫困发生率7.6%。通过抓党建、促脱贫,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描绘出一幅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美丽画卷……
扶贫干部成了咱的贴心人
清晨,前太平村第一书记陈雷习惯早起在村里走走,顺路给低保户张大娘送去两棵果树苗,并帮她栽好……走在笔直的水泥路上,两侧的杨柳争相发出新芽,各家庭院里的桃花竞相绽放,早起的乡亲们热情地向陈书记打着招呼,迎出院扯着去家里吃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陈雷明白自己的工作在贫困农民心中的分量。
前太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63人,目前已全部稳定脱贫。三年来,陈书记帮着村里做的件件实事村民们都有谱:一是打通了村里的致富路,新建水泥路8公里,安装路灯200杆,建设文化广场。“原来村里的垃圾堆随处可见,那埋汰劲儿就别提啦,小偷进来都找不着道哇!”村民牛世成调侃着。二是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住上安全房,教育、医疗、低保等保障性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农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三是扶贫项目让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光伏电站年获得纯利润8.4万元;泥鳅养殖年获纯利润2.48万元;“千里辽河”可视可追溯水稻种植项目流转土地150亩,引领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我对乡亲们老有感情了,要是让我离开这儿,还真是舍不得!看着乡亲们走在崭新的水泥路上,扭秧歌、跳广场舞,心底就萌发出那种兴奋劲儿!”陈雷高兴地说。
记者手记:双辽市抓党建促脱贫,成立驻村工作党委,206名第一书记奋战在扶贫一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用实干赢得信任,用真诚化解隔阂。
产业扶贫让咱有了奔头儿
线上销售,线下生产。双英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理事长张英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吸引近千名农户组团入伙,种植花生达20万亩,带动近百个贫困户跟着受益。
贫困户叔桂军,儿子患有小儿麻痹,妻子患慢性病。他在合作社的感召下,种植1公顷花生。“产量不低呀!1垧地能打1万多斤,两块八一斤到家收,你说能不挣钱吗!”50多岁的叔桂军唠起合作社带动增收致富,流露出满脸的笑容。
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群众,由包保部门出资,逐户落实鸡鸭鹅羊猪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养殖扶贫、果树种植等项目,庭院经济成为贫困户奔向富裕路的跳板。宝山村建设花生脱壳厂,带动全村种植花生2600亩;巨兴村建成米面加工厂,带动小冰麦种植1500亩;双龙村利用庭院土豆种植、笨鸡养殖;仲德村、秀水村等78个村发展庭院种植龙葵果……光伏发电、扶贫车间、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等项目,让农民们切实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美好前景。
记者手记:产业扶贫让农民群众有了奔头,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自主脱贫的信心和勇气,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自主脱贫让咱底气十足
“不能光靠政府,咱就得自个儿找事儿干,这样挣来的钱花着腰板儿直溜哇!”全省勤劳脱贫示范户邓长纯身残志坚,近几年种植地瓜年收入3万元以上,成了全村的地瓜大拿。“没寻思他能这么有出息!拄着双拐,到处乱窜,还成名人啦!”说起这个,妻子眼里是满满的幸福。
在双辽,像邓长存一样的自主脱贫户还有挺多。前太平村村民王继光,一家3口都患有肺结核,经过治疗有了好转,却都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全家靠低保生活。第一书记陈雷安排小王做了村保洁员。为了再上一道“保险”,村书记老宋帮小王贷款5万元入股水稻种植合作社,小王家年又获收益3000元。粗略一算,2019年小王家人均稳定收入超6000元。
记者手记:双辽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传授致富经验,驻村干部宣讲扶贫政策,产业指导员讲解科学技术……开大会表彰自主脱贫户,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自豪感。
脱贫摘帽助咱乡村振兴
2020年4月,双辽市顺利通过脱贫攻坚省级核验和第三方评估,如期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市50个贫困村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51户20562人中,有10719户20199人实现稳定脱贫,其中未脱贫32户6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23%。对剩余的未脱贫人口,采取“一对一”帮扶、“滴灌式”投入措施,确保剩余贫困人口早脱贫、返贫风险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
面对未来,双辽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信心百倍: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力度,抓住“三个一万人”这个重点,一对一包保,一户一策,一人一措,精准压实“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摘帽的成效,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梦前行!
/城市晚报记者 高鸿 报道 双辽扶贫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