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城市晚报 联合出品
策划:张福安 杜兆云
执行:刘暄 朴松莲 高菡
离开武汉,回到吉林,对庞鸿垠来说已经是十几天以前的事。4月10日,面对记者采访,他对在武汉的每一个细节仍然记忆犹新。作为四平市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庞鸿垠在武汉抗“疫”一线度过一个多月,他对自己与同事交出的答卷感到满意,他说自己也在快五十岁的年龄再次获得了成长,终圆少时的“英雄梦”。
白衣执甲护荆楚,回想起支援湖北武汉的日子,庞鸿垠说,封闭的病房里有惊心动魄的昼夜鏖战,也有温情脉脉的感动瞬间,“最难忘的是,隔离病房里那位老兵隔空向我们行军礼!”
少时错过戎甲披身终成白衣战士
“2月19日,我得知医院将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立即主动请战!”庞鸿垠说,从事重症医学20余年,主动请战去武汉既是对自己医疗技术的自信,更出于一名白衣战士的医者仁心,危难时挺身而出,救死扶伤,作为医生责无旁贷。
短发、长脸,一副黑色半框近视镜,一身的平和儒雅气,这样一个温和的面孔更酷似学者。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庞鸿垠内心一直隐藏着一个英雄梦。年少时,他一心想从军戍边,对绿色戎装的向往,让他一度梦想着手持钢枪走上战场,冲锋陷阵,壮烈满怀。但事与愿违,从军梦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圆上,却意外穿上白衣成为了一名资深医者。
从2008年他担任四平市中心医院第一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开始,一晃20余年时光倏忽而过,他已经从那个激情热烈的少年成为一个权威的科室带头人。褪去稚气的梦幻,如今的庞鸿垠更向往责任与担当。因此,当四平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一组建,他便成为了领队,带领25名白衣战士挺进武汉。
主动请战留下一家老小奔赴武汉
庞鸿垠的英雄情结受母亲影响最大,母亲退休前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从小教导儿子要有家国情怀,生为男儿身,要有一身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这一次庞鸿垠能够顺利、快速支援武汉,离不开母亲的默默支持。庞鸿垠的父母均年逾80岁高龄,父亲患有脑血栓病,平时全靠他和妻子帮助母亲细心照料。这次不巧,妻子因公出国在俄罗斯,家里只有庞鸿垠、22岁的女儿和父母。他一离开,家中唯一的壮劳力不在了,只剩下柔弱的老小。自古忠孝难两全,一边是疫情前线的迫切需求,一边是亲人的割舍不下,庞鸿垠有些担心和愧疚。
儿子的担心,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出发前的夜晚,母子俩有了一次简短聊天,“我母亲说,放心去支援吧,那里的病人需要你,国家也需要你,这是你的荣幸,家里放心,我和你爸爸在家等你回来……”母亲的谆谆嘱咐,至今言犹在耳,为了自己能够安心支援湖北,父母付出了太多,情到深处,复述中的抗疫“硬汉”庞鸿垠几度哽咽,泪水颗颗滚落。
康复老兵行军礼感谢让他泪目
尽管出行前,从新闻中看到了湖北疫情防控的报道,有了心理准备。但飞机抵达湖北武汉,在奔赴入驻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路上,整座城市的凝重还是让在重症科室看多了大场面的庞鸿垠心头一紧。
“当时疫情防治形势很严峻,我们没有太多的休整时间,很快加入战斗。”庞鸿垠说,尽管在重症科室工作多年,但论工作强度,以往的压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穿上防护服后,听诊器用不了、输液调整也不再得心应手……几个小时的持续工作,护目镜裹得头胀痛,却不敢轻易松动,医生和护士也不再有明确分工,大家都是一种默契的配合。因为我们的疗区都是危重症患者,因此医护人员有时还要负责卫生、送饭、按摩等多重任务,这样的超负荷工作,几个小时后防护服就已汗流浃背。此外,作为东北人在与武汉患者的交流中,还要面对方言交流不便的屏障,为此庞鸿垠和所有队员动用了手语、小黑板等多种辅助工具,确保了医患交流的准确性。偶尔,有些患者情绪悲观,不善歌舞的庞鸿垠还要和队员排练小节目,让患者放松心情,配合治疗,坚定信心。
庞鸿垠和队员们的辛苦付出,武汉患者们看在眼中,感动不已。尽管语言不同,交流不便,但他们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吉林省医疗队员的感恩之心。最让庞鸿垠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陷入昏迷的78岁老兵上了呼吸机,身上插满各种仪器,担心他苏醒后无意中拔掉身上的注射管或仪器,庞鸿垠和护士换班为他按摩、讲笑话,转移注意力。身体逐渐康复后,又扶着他四处活动恢复体力。渐渐地身体康健起来,当他能在大家搀扶下离床活动时,老兵突然意外地抬起右臂,向在场的医生护士行军礼表达感谢之意。这一幕无言又深沉,让庞鸿垠和同事们感到深深的震撼,一股被需要的责任感瞬间涌遍全身,感觉自己一切的付出被认可致谢,这是无比的荣耀,感动中,泪水打湿了护目镜。
他是四平医疗队的“大家长”
“最大的困难,还是最初到武汉的时候。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25人来自8家医院,我能从当地医护人员眼里,看出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担忧。”庞鸿垠说,虽然是一支未经磨炼的‘散兵’部队,但每名队员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经过最初的磨合后,庞鸿垠带领大家按照“6S工作模式”通过驻地验收以及现场考核,全员进入到重症疗区。在离开武汉时,这支队伍的专业与付出获得了同行们的拇指点赞。
作为领队,庞鸿垠在来自四平的25人医疗队员中,担负着一个忙碌于台前幕后的“大家长”角色。由于多数队员很少参与重症护理,没有穿过防护服。初期难免出现两种危险情况:一是大胆猛进,二是恐惧紧张,这两种情况都让他很担心。疗区多是危重症患者,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危险,因此庞鸿垠叮嘱队员,胆大还要心细,要严格按照流程操作,保护好自己。对于紧张的队员,他也进行耐心疏导,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建立大家的信心。
“在值早上5点班时,2点多就要起床,从宾馆到医院1个多小时路程,穿防护服还要40分钟”,庞鸿垠说,部分队员为了多睡一会,不吃早餐不喝水,但是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对体力的要求非常大,因此他每天要督促大家一定按时休息、进餐,保持身体状态。同时,作为领队,还要记录病房信息,及时上报。
忙碌中,一天转眼就入夜,队员们都休息后,庞鸿垠才难得有空和家人视频聊天十几分钟。最让庞鸿垠欣慰的是,22岁的女儿也是一名党员,这次爸爸支援湖北,她不仅为爸爸加油鼓劲,还要负责照顾爷爷奶奶,帮助买菜做饭。而妻子远在国外,非常挂念丈夫的安危,每次视频尽管有着时差,但夫妻俩都很珍惜难得的通话时间。“亏欠家人的太多,对父母我照顾得不够,这一次分别让我更加感受到亲情的可贵,没有家人的后方保障,我的任务不可能完成这么圆满!” 庞鸿垠说,回家后一定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照顾好家人,回报他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女儿说:
女儿说:
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爸爸是一名‘逆行者’,是支援湖北的医生,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疫情期间,我只偶尔与爸爸视频见一下。我常常盯着电视看,总是希望能在穿着防护服的医生的背上,找到爸爸的名字,这样我才能放心。”
——女儿庞欣佩
/城市晚报记者 刘佳雪 报道 受访者本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