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山东隆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峰会”12月3日至5日在青岛召开。在此次举行的油品分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我国炼油能力快速增长,加之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有所放缓,未来我国成品油市场将面临多重挑战。
近年来我国炼油能力迅速扩张。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总炼油能力达8.31亿吨/年,全年新增产能3390万吨/年。但从产能利用率角度来看,2018年,我国原油加工量仅为6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75%,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
与此同时,成品油供应过剩也形势严峻。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合计)产量达3.6亿吨,但表观消费量只有3.2亿吨,成品油供应过剩达4000万吨。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戴家权表示,随着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逐步投产,未来我国成品油供应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研究员张硕表示,我国成品油需求已步入增长中后期,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未来,在国家环保政策密度高、力度大,成品油替代资源将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将持续深化。
“基于当前炼厂开工水平和成品油收率,预计2020年国内成品油供大于求将达到553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油需求降速比柴油更快,汽油供应过剩现象将较柴油更为突出。”戴家权说。
成品油供应过剩导致国内炼油企业经营遭遇“寒冬”,对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地炼企业来说尤为如此,不少地炼企业寄希望于国家放开成品油出口权以谋求出路,但专家认为这一可能性很低。
据了解,早在2016年,商务部曾向山东地炼发放了167.5万吨的成品油出口配额,但当年实际完成总量仅为100万吨左右,占全部配额的约60%。2017年,商务部将成品油出口权收回,至今未再发放。
上海钢联能化资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孙燕松表示,对于地炼企业未完成出口配额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出口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与山东多家地炼不在沿海地区导致的出口利润不佳也有一定关系。
对于地炼如何走出困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总工程师瞿辉建议: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和先进技术应用,走差异化、专业化路线;二是加强企业间的互补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对地炼企业的监督。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