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生活富裕了以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边朝夕相伴那样的好邻居飞走了,顿时增加了市民的孤独感、失落感。
◎住在对门的新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甚至邻居多少年了连对门姓什么、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
◎谁来重构唇齿相依、相濡以沫的邻里关系?
不久前,一条吐槽邻里关系的微博成为当天的热门话题:说是居民小区的一个小伙子,怕wifi的辐射影响媳妇和未来宝贝的健康,逐门逐户敲门要求邻居停机。网友跟帖量瞬间达到数万条,评论数千条。“半天的工夫就敲了4次门,还像城管似的非要进来查看我有没有用无线路由器”,一时间弄得鸡犬不宁、四邻不安。
其实,无线保真就是一个高频无线电信号,还没有研究成果显示wifi会影响到胎儿和孕妇的健康。有网友调侃,如果孕妇这样敏感挑剔矫情,在地球上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了,赶紧找宇航员杨利伟把她带到月球去吧。
看似一个笑话,但一条鱼可以腥一锅汤。小伙子的行为尽管少见,却是近年来邻里关系的一个缩影。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流动性、杂糅性威胁着人与居住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与身份认同。过去城市的单位人一般都居住在一个居民区,熟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家长里短。现在的邻里关系,已经彻底打破了几十年前那种一个单位的同事同行、师徒朋友居住在一起的小共同体的亚血缘关系。住房市场化使多数人乔迁新地,封闭小区高楼林立成了阻止邻居来往的藩篱。小区的新成员来自天南海北,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却互不熟悉。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今昂贵的房价使多数人对邻居没有选择的余地。过去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平时与邻为伴,今人已经习惯与手机电游电脑为伴;尤其是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和高速公路的发达,使世界变小,人们常“神出鬼没”,物理空间上的邻居已经不是时间上的邻居。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从本溪小市回农安老家探亲,凌晨3点多从军营出发,紧赶慢赶也得到长春住一宿,今天从大连到农安,自驾车起个早或者乘坐第一班高铁,都可以回家吃午饭。过去邻里间求借是寻常小事,现在日子好了,万事不求人,与邻居来往缺少了动因和载体。互不知道来自哪里,不知道姓甚名谁,不知道在什么组织,不知道是干什么的,除非心灵不健康者对异性有觊觎之心,一般邻居形同陌路。因为互不熟悉,增大了紧张摩擦的概率。今天楼下的因为楼上孩子玩耍动静大了叽歪翻脸;明天楼上的不小心把楼下晾晒的被子弄脏打湿,从此两家势不两立。爱干净的大连家庭主妇,还喜欢将擦灰尘的拖布或染了尘土的床单等打开窗户抖落,楼下的常年要承受“沙尘天气”。我所在的小区,就有邻居因为琐事的累积打得费尽心力、不可开交,最后不得不求助于110,让警察叔叔来给评理。
南朝梁的官员宋季雅仰慕开国功臣吕僧珍,特地买下一幢房子与吕为邻。一天吕僧珍问宋季雅:“花多少钱买这幢房子?”宋笑着回答说:“我用百金买房屋,用千金买好邻居。”“千金买邻”的典故,道出了好邻居难求。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而今在城市社区,人与人的依赖度、依存度越来越高,摊上个好邻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只可惜,好多人对此并不在意、不懂珍惜。重新建立紧密亲切、相互负责任的邻里关系,关键在于广大市民都以自觉的与邻为伴的意识,多做与邻为善的好事。
多沟通交往,少自我封闭。在实际生活当中,因为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自身修养的不同和差异,往往使邻居间出现自闭倾向。作为现代人,在合作才能共赢的时代,应破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关门主义,拆除“以邻为壑”的壁垒,通过主动沟通交往,加深感情和理解,摆脱孤独孤立。
多平等相处,少区分高低。见面时应主动问候表达善意,自觉关照邻里的老人和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不以经济实力区分贵贱,不以社会地位区分高低。社区和街道也应该多宣传好邻居,为邻里交流、交往创造机遇。
多宽容忍让,少鼠肚鸡肠。还是老百姓说得好,人若上百,形形色色,舌头没有不碰腮的。如果没有宽以待人的胸襟,事事斤斤计较、针尖对麦芒,邻里关系就没有办法维系。生命不可能从狭隘里灿烂出彩,能容人是现实社会最可贵的素质和品质。要经常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处理矛盾纠纷,少挑别人的毛病,多看自己的不是。身在局外的亲戚朋友也应正确引导,给邻里关系阳光和雨露。
多严于律己,少抱怨他人。邻居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切莫口无遮拦,今天张家长、明天李家短。要严于律自家,宽以待人。管好自家大人小孩,是和睦相处的基础。两好聚一好,将是非抛于脑后,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才是为人处世自古正道。
/选自王永林著《浮事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