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
首页
第A16版:文化

可以为鉴照后人

    ■丁凯

    陈老惠赠的《静竹:感悟我的人生》拜读已多日,感触良多。作者笔触细腻,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的诸多细节、点点滴滴着手,通过夹叙夹议、有详有略、有图有真相的叙述,让人读之感慨,大有读之而后快之感!全书共分四大部分,以教养、逆境、勤奋、乐观为关键词,对人生的感悟可谓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陈老从一位南方的翩翩少年,成为白山黑水间德高望重的一代泰斗;从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初始的先期天之骄子,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中坚;从法律专业学生,成为政治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家;从家庭成分复杂,变为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忠诚的高校名师………在这本不到300页的自传中,一位豁达乐观、正义耿直、聪明勤奋、善良博爱、执着坚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者、长者、奋斗者、参与者形象悄然跃于纸上,亲切之感扑面而来,令人如沐春风!

    尽管不是什么流行小说,也不是杂文时评,但朴素的表达、细节的捕捉、深情的流露、诚挚的抒怀,让我手不释卷,求读若渴,情不自禁地代入到陈老那坎坷多变却又不断奋进的人生经历之中,喜欢他的幽默,喜欢他对事业的热情,喜欢他对家人深切的爱!

    我感叹陈老的细心和周密,对历史资料和图片的保存竟是如此完整:全书各类图片近百张,什么会议合影、全家福、获奖证书、著作封面之类的还不算稀奇,可诸如劳动工分簿、留学生同学赠送的礼物等,居然还能在陈老这个社会个体手中,以一己之力,虽经几十年风雨磨砺、严寒酷暑,仍能时空穿梭般地呈现在当代人面前,实在难得。特别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口的个人留影,以及毕业文凭,更是弥足珍贵的校史档案,实在是激励后人的“宝藏”。

    与更年长的老一辈革命者相比较,陈老虽然没有经历过太多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但从军锻炼、大学读书、中学任教、国外进修、高校教书、编写教材、筹建学会、领导民校等诸多经历,依然勾勒出他色彩斑斓、惊险与惊喜并存的一生。作为一名东北人,我对陈老关于东北气候、环境、饮食和风土人情的描述与感触看得津津有味。鸡蛋糕、豆包、冷面、豆角,看来这些东北独有的美食温暖了一位南方人士的胃。他的老伴关老师今年也已是85岁的高龄,有着东北女性特有的坚强。两位耄耋老人风雨同行,最美夕阳红!

    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陈老在从学、任教、治学、育人上,立德树人,敬业修身,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宽人严己,知足常乐。正所谓文章一时好,道德千世传。实乃我辈学习的人生楷模。“勤于事、乐于心、廉于己、诚于人”的人生感悟更是给我辈颇多启示,激励我们人生路上勇敢前行。

    尽管陈老并非教育部的干部或工作人员,但作为专家顾问和专项任务的承担者,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使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有领导一直感怀他的贡献,感恩他的奉献,感谢他的助力。有两事为证:一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每到长春出差,陈老都是她必见之人。我辈到长春公干,她也会专门叮嘱一定要到府上请安问候,并对吉林校友提出要求,逢年过节要去陈老家中探望,让年轻校友多向陈老学习请教。我们做到了;二是,近日我与长春师范大学校领导聊起陈老,也不无感慨:他是长师的一张“亮丽名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陈老已荣休多年,但依然心系教育、心系母校、心系学生,拳拳之意,猎猎之情,溢满纸篇。荀子讲,“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陈老便是人大培养出来的一代“人师”!也是我辈学习的人生楷模!

    海屋添筹,华封三祝。时值新秋,我在此祝陈老及家人平安康健!诸事顺遂!阖家幸福!陈老的福康是教育之福、人大之福、后进之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