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消息:2016年3月,四川古蔺69岁的杨正元将女儿杨柳、杨青、杨兰告上法院,诉请法院让10年不回家也很少打过电话的三姐妹“常回家看看”。法院调解三姐妹每年各探望父亲两次,其中一次限定于春节期间,另一次限定于春节之外其他时间范围;三姐妹每月至少打一次电话问候父亲杨正元。
本应是血浓于水的父女亲情却形同陌路甚至对峙法庭,不能不让人生出许多怜悯和感叹。尽管女儿接受了“常回家看看”父亲的调解意见,但网友还是为女儿能否真的“常回家看看”,为父女关系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庇护能否一改以往的冷淡尴尬,为能否向冰雪消融尽弃前嫌的方向发展捏了一把汗。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从报道提供的材料看,杨正元老人的女儿并非不孝顺,她们按时给老人抚养费、医疗费,她们也想在父亲身边尽孝,但三姐妹给出的结论实在令人不堪。据记者披露,其父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对三姐妹根本就不喜欢。姐妹年轻时他曾一度不管家务,而且动辄对女儿施行家庭暴力,还到女儿工作单位闹事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带着锤子砸女儿家的门,等等,这些使她们对父亲的感情变得很淡很淡。几个女儿选择敬而远之实在是不得已,如果说她们是不肖子孙未免太不公平。
老人想通过老年人保障法维权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过去的矛盾对立翻过一页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心与心的理解,情与情的交融,爱与爱的互通。最理性的选择是坐在一起以平等平静的心态,对各自的过错进行反思,求得对方的谅解。此案的症结就在于,父亲对女儿的家庭暴力,使女儿“有家难回”;父亲的违法在先,才有女儿不能尽孝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对簿公堂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不仅把以往的家庭恩怨公之于众,放大了与女儿间的矛盾对立,还把从情感上解决问题的路径堵死。更为严重的是老人固守“我是父亲,难道让我跟她们低头?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除非她们主动来道歉,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但使矛盾得不到缓解,反而使对立逐步升级。
父辈不吝向女儿道歉,这种心态在中国是何等典型普遍且具有代表性意义。在中国文化里,父亲的形象高大、严肃,父至尊也,父者子之天也。“宁可皮肉受苦,不让脸上受伤”“说话不揭短,打架不挠脸”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有多少父亲们一直以为父亲都是对的,道歉就是低人一等,就丢尽颜面,就没有了做父亲的尊严。但对自己无视法律约束的任性,自己以往给女儿的伤害,自己与合格父亲的差距却从没有考虑。正像女儿提示的那样,“父亲如果还是这样的态度,即使他赢了官司,但已经永远输掉了亲情”。正当我润色一本书稿时,2018年5月18日中新网上的一则消息引起我的注意:英国哈里王子准岳父托马斯,准备为照片事件向女儿和准女婿道歉,会陪女儿在5月19日走进婚姻殿堂。其原因是准岳父托马斯将这对新人的照片,高价出售给各大媒体与杂志,被认为是给将要举行的英国皇室婚礼抹黑。他计划向女儿梅格汉和“准女婿”哈里王子道歉。
杨家这一典型案例也提醒人们,在法治社会追求平等自由的语境下,想靠一部法律解决老人们的所有问题那是不切实际的。以往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老调子已经过时,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不因为你是父亲,子女就能打心眼里孝敬你,你得有父亲的样儿;父女的爱也不是因为你生了她,她自然就亲近你,而需要用真情和爱惜去培育。如果到了非要诉诸法律的境地,即使是能够“常回家看看”,但没有好脸色,又有什么实际意义?
真的希望那位杨老先生能主动地放弃所谓的做父亲的尊严和底线,就过去的不是真心给几个女儿道个歉,说声对不起,在有限的人生岁月里,重拾对女儿的热爱;也希望几个女儿能不计前嫌,多想想自己的不是和父亲的孤单不易,重新燃起对父亲的尊重和怜悯,彻底改变自己有家难回的尴尬,主动回家给父亲一些情感的回报与慰藉。也但愿地球村不再发生父告女不“常回家看看”的悲剧。
/选自王永林著《浮事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