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生物研究人员日前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琥珀中发现了一亿年前带有角质毛的蜗牛,对于研究白垩纪蜗牛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的托马斯·诺伊鲍尔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瑞士伯尔尼自然史博物馆的研究员艾德丽安·约胡姆共同进行。研究论文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iScience》。
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为白垩纪中期。
琥珀中的蜗牛化石直径约6.6毫米,壳表面覆盖着角质毛。科研人员认为,这种角质毛是蜗牛对热带潮湿森林环境的适应,可以增强其对植物的附着力,便于在叶子上攀爬。
据悉,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的资助。/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