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在哪儿?我已经把书包做好了……”昨晚,在这一声呼唤中,座无虚席的吉林大学鼎新大讲堂里传来了阵阵低声啜泣,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吉林艺术学院师生创编的大型原创儿童话剧《小英雄雨来》首次与观众见面,大家熟悉的课文里的“小英雄雨来”首次以话剧形式催泪上演。
以儿童话剧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几十年来,小英雄雨来的事迹作为文学作品,广为流传。这一次,吉林艺术学院将这部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吉林观众在体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感受现代艺术创作的魅力。《小英雄雨来》以儿童为视角,展现出抗日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风貌。吉艺师生在“演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中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依靠儿童剧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传统,树立历史使命感。在昨晚首演的两个小时时间里,观众的情绪完全融入到了剧情之中。随着临近尾声时“雨来娘”对儿子的那一声呼唤,现场观众纷纷落泪。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大幕缓缓落下,台下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沉浸在剧中的观众说:“真的太精彩,太震撼了!为主创团队点赞,为吉艺点赞,为祖国点赞!”
每天长达12小时排练打造精品
这场重温红色经典的作品由吉林艺术学院担纲创作和演出,是戏剧影视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新媒体学院五个分院通力合作的结晶。吉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东航表示:“《小英雄雨来》这部戏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想政治课,是一次鲜活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次专业融合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大课堂。吉艺师生寓教于演,将爱国情怀融入传统剧作,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这既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更是以吉艺的方式对习总书记讲话中‘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的贯彻落实。”为了将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打造成深入人心的精品之作,主创们用爱国心与最深沉的情感去创作、演绎和诠释新时代视角下的小英雄,让整部剧更贴近历史,达到更好传承民族精神。参与演出的既有教师,也有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百余天的夜以继日,从原始情感到艺术处理,80余名演职人员每天排练时长在12小时以上,常常要奋战到凌晨一点。
编剧在病床上完成创作
昨晚的观众席上,既有不少孩子沉浸其中,静静感受着小英雄雨来平凡而伟大的做法,更有很多成人在回忆着这个曾经留存在心底的经典英雄形象。导演毛尔南说:“这次改编过程中,选取了小英雄雨来的几个精华的段落和篇章,包雨来最终的命运的结果,这个是我们跟原小说保持了基本风貌和原汁原味的。我们做了新的思路上的调整,把英雄更加贴近到孩子们的身边。”
据了解,为了把经典原著改编成适合现代人特别是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话剧形式,编剧王东风最初接到任务时,不巧赶上生病住院,他在病房里一边治疗,一边翻着厚厚的素材,从中挖掘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的亮点,最终创作完成了剧本。
据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冷炎透露,《小英雄雨来》共排练了大剧场和小剧场两个版本,今日14时将在吉林大学鼎新大讲堂演出一场,此后还将陆续有更多观众在《小英雄雨来》的巡演中感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魅力。
/通讯员 杨云龙 记者 韩玉红 报道 图片由吉林艺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