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虽已来临,但时而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而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那么这个时节怎样来养生?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为下一年阳气的生发打下坚实基础。长春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张春玲主任为大家讲解如何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秋季养生保健。
秋季养生八字方针
养阴、防燥、护肺、收阳为中医秋季养生八字方针,贯穿于衣、食、住、行,方能真正达到养护的目的。
养阴:夏季炎热,耗伤津液,步入秋令,风干气燥,更伤阴液,故应“养阴”。且秋季时分,阳消阴长,因势利导,养阴更妙。
防燥:秋季主燥,燥气偏盛,燥盛则干,秋燥病发,咽喉干痛,眼鼻干涩,皮肤干痒,少痰干咳,预防为主,“防燥”为要。
护肺:中医认为,秋与肺应,肺为娇脏,不耐邪侵,适临秋季,燥气偏盛,易伤肺阴,故应“护肺”。
收阳:暑热之际,阳气外泄,适当养阳,适值秋季,顺应天时,阳气内收,注重“收阳”,使阳敛于秋,闭藏于冬,养精蓄锐,待发于春。
“秋冻”有讲究
秋天的时候,人体的毛孔由夏季的张开,转为秋季的闭合,气血从外向里走,如果此时穿得太多,毛孔就处于开张的状态,不利于阳气的闭藏,故为“秋冻”。“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应为“秋不忙添衣”。
一为“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二为 “拖延添衣时间” ,
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增强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
众所“粥”知
百合杏仁粥,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适用于秋燥伤肺,干咳少痰,心中躁烦者。
取鲜百合20克、杏仁9克、粳米150克,冰糖适量。加水同煮,待熟后纳入冰糖,溶化后起锅温服。
防“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不是病,而是人体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自身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若秋乏过度,还是要做到睡好“子午觉”,但千万不要误认为“觉睡得越多越好”。“睡过了”反而使阳气的生发之性受到抑制,越发困倦不堪。
秋练有法
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但入秋后阳气由疏散趋向收敛,此时人体的活动亦应随气候的变化,因此,秋季锻炼时运动强度不宜过猛,以身体微热、汗出微微为最好。
可依据自身体质、兴趣和爱好选择做操、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爬山、登高、跳交谊舞、迪斯科等运动,达到通血脉、利关节、丰肌肉以及延缓衰老的目的,运动时间可自行安排但每次不要超过1.5小时。
/ 记者 刘施晶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