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2日
首页
第A03版:发布

抗战老兵孙庭江

好好活着,替战友看国家繁荣富强

    敦化市105岁抗战老兵孙庭江,他虽年岁已高,但军魂犹在,与当年那个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相比,除了岁月带给他的皱纹痕迹外,老人矍铄的精神和军人的气魄依旧不减当年。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老人特意换上军装,戴上勋章,讲起炮火连天的年代,他所经历的一桩桩历史变革、一件件抗战经历,一幕幕奋勇杀敌的场景……

    老人说,多年过去了,唯独这些事,跟着他一辈子,忘不了。

    /参军决心/

    母亲: “把鬼子赶出中国 ”

    妻子:“你死了,我带着婆婆改嫁”

    他参军虽晚,但履立战功。1914年,孙庭江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的一个小山村。据他讲述,1941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残酷扫荡,数以万计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孙庭江便有了从军报国的想法,当他把当兵的想法告诉母亲和妻子时,得到了母亲和妻子斩钉截铁的支持。母亲说:“不能让鬼子再祸害百姓,把鬼子赶出中国”。妻子说:“你死了,我就带着婆婆改嫁。”带着家人的期许和嘱托,1945年3月,孙庭江参加八路军,在沂蒙山4团服役,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

    孙庭江参军不久就迎来一场大战,所在的4团奉命攻打沂南县铜井镇。“城墙下面全是敌人的机枪和大炮,不断向外扫射,部队进攻受阻,战友们纷纷倒下,打了三天三夜,我们500多人就剩下100多人,能往碉堡上送炸药包的战士都牺牲了。”孙老继续回忆道,第四天,他担起了炸碉堡的任务。“我找了3户村民,借了10来米的绳子,一头绑在80多斤重炸药上,一头绑在自己腰上。趁夜幕降临时,从碉堡中2挺机枪射击盲区匍匐着接近碉堡,随后背靠碉堡,再用绳子将炸药包拉到身边,放到碉堡墙角后静静等待。最后,我利用他们机枪重新上子弹间隙,拉着导火索,将他们的碉堡炸掉。随后,我跟着大部队顺势冲入县城,用刺刀刺死3名敌人,最后一共歼灭日伪军300多人。”孙老因炸碉堡立战功一次,奖励了一个小本子,战争后他还将炸碉堡时借来的绳子归还给村民,他告诉记者,“部队有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借老百姓的东西,要如数归还。”

    话语间,老人声音突然抬高,“其实,完成任务最重要,奖励和荣誉不算啥。我上战场就是打敌人,没有恐惧。所以,当时才能不发慌,冷静地炸掉碉堡。”

    不愿躺在“功劳簿”上

    能亲眼见证国家富强是他一生的骄傲

    抗战胜利后,孙庭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战斗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他跟随部队自辽宁丹东入朝作战,老人说到“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时声音格外铿锵有力。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他勇敢战斗,先后获得8枚奖章和纪念章。

    1953年12月,孙老复员。当时组织上安排他去黑龙江七台河煤矿上班,但他却选择了回乡务农, 1970年,孙庭江跟随子女来到吉林省,从此,便在敦化市大石头镇民强村扎了根。

    虽无数战功在身,孙庭江却没躺在“功劳簿”上,始终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地继续为国家富强默默奉献着。2015年9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孙庭江作为30名抗战老兵代表,光荣地接受了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这是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当年打仗时的艰苦情景,仿佛就在我眼前。如今祖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让我热血沸腾。”孙老回忆起在天安门城楼观看大阅兵时的情境,声音中带着激动。“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北京看看,看看我们的大阅兵!”这就是一位百岁老兵的爱国情怀。

    对晚年生活满意又幸福

    长寿秘诀:不计得失 为人着想

    用两个词概括孙庭江的晚年生活:“满意和幸福”。老人告诉记者,“没想到能活到今天,亲眼看见现在美好的幸福生活。我要好好活着,替战友们继续看着国家繁荣富强。”

    抗美援朝时,炮弹震坏了孙老的耳朵和脑神经,时常头痛,每天需要通过止疼药来缓解。政府为他配了新的助听器,提高了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敦化市光荣院还给他免费安排一位24小时的护工,照顾饮食起居。

    吴俊娥从2016年8月1日起开始照顾孙老,50多岁的吴俊娥称孙老为“爷爷”,爷俩相处非常融洽。“爷爷心态好、性格开朗、总为他人着想、不计个人得失,这可能就是他长寿的最大原因吧。”吴俊娥告诉记者,孙老现在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早、中、晚吃饭都很及时且营养搭配合理,不同时段在园里散步,晚上9点安寝。

    那个年代已经远去,那段历史却永远被铭记,老人那一枚枚沉甸甸的军功章始终在述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记者手记/

    采访中,一直紧握孙庭江老人的手,厚重而温暖,更喜欢称呼他孙爷爷,老人笑容可爱可亲,从他的故事中感受老人一直保持秉承着共产党员的风范。大家被他生活简朴,坚强乐观的品质感染,并激励着我们虽平凡为民,但心系国家的情怀。/记者 李娜 报道 吴然 摄



吉 林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火炬路1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