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学院”改“大学”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教育部明确表态,高校定位不清,热衷更名、升格、增设学科专业,导致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大学”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 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改名的情况无非以下两种: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号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
二是高校层次不断升级,名号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名号也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
改名原因主要有两点:然而“学院”升级“大学”,背后会牵扯更多因素,例如相关领导的行政级别会提升,在有些地方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绩……
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极具迷惑性,比如原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升格“包装”之后,可能摇身变为“**学院”,考生如不仔细研究学校“家底”,恐怕很难发现。
高校改名引发的“口水战”
近些年,引发争议的高校改名事件也不断。有的甚至惊动了教育部。
2015 年,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随即向教育部发函抗议——川大下属的华西医学中心俗称“川医”,与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相同,校友们此后自报家门可能会面临不小的尴尬。
“学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词
有学者认为,学校规模变大,更容易丢掉办学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条件,增设学科、专业。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譬如办学者往往忽视增设的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等,“学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词。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