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残破的古籍如何经过修复师的妙手重现几百年前的原貌?记者近日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揭秘“书医”们背后的故事。
国图馆藏着200余万册(件)古籍,修复师仅有19人,80后占一半以上,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是已经工作了43年的杜伟生。今年65岁的杜伟生是国图古籍馆研究馆员,也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说起古籍修复的步骤,杜伟生告诉记者,修复前先要对古籍进行检查,古籍的破损程度分为五级,共8种情况:虫蛀、人为破坏等属于外部破坏;霉变、絮化、酸化、老化等属于内部损坏。根据不同的情况,纸张不同质地,制定适合的方案。
“修复古籍要非常细致。”杜伟生说,在珍贵古籍面前,任何一个失误,都将给古籍带来致命的损害。在他43年的工作生涯中,修复过难度最大的要数“敦煌遗书”和“西夏说法图”。“‘西夏说法图’破损的特别厉害,光打开纸卷我就用了一周的时间,只能拿镊子一点一点地‘剥’,弄不好就全碎了。”杜伟生说。
古籍修复除了传统的人工作业外,现在还用上了“高科技”。记者看到,一台类似于打印机的机器摆放在修复室内,杜伟生告诉记者,这是一台“纸浆补书机”。“这台机器能用几十秒就补好一叶书,书越破就越用它补。”杜伟生说,用这台机器修补古籍,一人一天可以修补40叶,但要是人工修补一件一级破损的古籍,一天只能修补1到4叶,效率大大降低。 “有些事机器做的就比人工好。”杜伟生说,鉴别纸张的成分,以前的师傅就靠手摸,是麻纸、竹纸还是混料纸,一摸便知,但这个手艺没个十年八年是学不出来了。而现在有了显微镜,把书放在显微镜下,一下子就能鉴别纸张的成分,再厉害的修复师也比不过显微镜,这就是“高科技”的好处。/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