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期间是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结婚“高峰期”。记者近日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农村调查发现,婚嫁彩礼在一些地方动辄十几万元,普遍要求在城区买房,远超一般农村家庭承受能力。虽然有的地方出台了“彩礼指导标准”,但“硬杠杠”难以管住“穷讲究”,“高价彩礼”并未绝迹。
高价彩礼导致农民负债多年
安徽省潜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潜山人汪贺为了结婚,家里东拼西凑在县城买了房。但去年定亲时,女方要求汪贺家给12万元彩礼。“他家情况一般,买房已经花光了积蓄,又要十几万的彩礼,只能借钱了。”汪贺的一位亲戚告诉记者,现在还只是定亲,后面还有办婚礼等花费,加起来超过20万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负担沉重。
“潜山一些农村还流行三金五金,就是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之类的,这都是规矩。”去年刚刚结婚的李水君说,当然彩礼也不是一成不变,男女双方家庭有时候也会商量着来,但总体来看,还是偏高。
据记者调查,安徽的情况并非个例。在鲁西南和豫东多个县区,仍存在“一动不动”(“一动”是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一辆,“不动”是在市区有一套房子)、“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和若干50元,算下来超过15万元)等彩礼说法。在山东菏泽市、聊城市个别县区,河南三门峡、新乡等多地,在县城或市区买房,已经成为农村女方结婚普遍提出的要求。“很多老百姓好不容易攒了点钱,有点小本钱,可以用在发展产业致富上,但高额的彩礼断了这条门路,导致一些农民负债累累,生活困难,多年翻不了身。”曹县一名乡镇干部表示。
“高额彩礼”有的地方仍管不住
1月19日,是河南省台前县后方乡后张村村民22岁的张鹏和新娘许世秀大喜的日子。为推行婚事简办新规,村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男女双方最终将彩礼定在6万元,婚事采用简办形式。
张鹏彩礼节省源于当地最近推出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去年12月27日,河南省台前县下发《台前县农村红白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进行彩礼控制,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彩礼总数控制在6万元以内。
事实上,出台农村红白事指导文件,特别是限制“高价彩礼”,台前县并非个例。最近两年,四川金阳、山东巨野、河南清丰等多地也划定了“彩礼指导标准”。记者调查发现,出台相关规定的地方,一般都把“彩礼指导标准”划定在6万元。“彩礼指导标准”等是否真能管住“高额彩礼”?记者采访的山东、河南一些地方的文明办负责人表示,出台“彩礼指导标准”只是一种引导行为,并非强制措施,在个别地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规范彩礼需硬杠杠、软行政双管齐下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步雷认为,农村高额彩礼虽是传统习俗的遗留,但前些年一些党员干部大操大办也带坏了社会风气。应当依据党纪政纪,严格限制或禁止党员干部以任何方式参与大操大办、助长“天价彩礼”陋习的行为。“从党员干部抓起,有助于扭转‘天价彩礼’不良社会风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山鹰认为,对于普通群众,彩礼过高虽是陋习,但如果由政府出面来制止、限制也不是很好的办法。“婚丧嫁娶本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政府强行介入、特别是附带惩戒措施的介入,往往会带来新的麻烦。”
一些专家表示,农村十里不同俗,各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要鼓励村民自治,让村级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移风易俗。
专家认为,针对高彩礼这类问题,应善于运用“软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农民“穷讲究”的问题。陈步雷说,“软行政”是指说服、教育,以倡导为主,不能强加干涉。应从转变思想上下功夫,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逐渐在乡村扎根,从根本上破除嫁女“待价而沽”的顽疾。
/新华社